-
去印度,去印度
《去印度,去印度》内容简介:唐僧去过印度,留下《西游记》的传说;乔布斯去过印度,推出iPhone和iPad;李欣频去过印度,写出了《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张德芬去过印度,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去印度是一种方式,让人找到生命的答案。印度,是目的地,更是出发点。一本充满文化思辨与禅意哲理,引领一场重新发现自我的幸福与疗愈之旅。 -
客观
作家方方的旅游行记,“客观”取意“一个过客的观望”。一个过客的观望,见识多半是浅浅的,但感受却一定是鲜活的,知道得太多,常常无从说起,而一知半解者,却因为无知和好奇常会引发出无限之联想及其感慨。分“印度”和“埃及”两部分。 -
回到你心中
《回到你心中:马哈希的灵性课堂》作者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是印度上世纪彻悟本心的究竟觉者,被誉为印度数百年来悟境最高、影响最深远的至善上师之一。马哈希尊者的成道和说法,是当代灵性意识领域极为重要的成果和依据。本书特点如下: 一、胡因梦、肯·威尔伯、奥修、荣格、拉达克里希那等,一致虔心礼赞——拉玛那·马哈希尊者。 二、中国大陆第一本拉玛那·马哈希尊者的经典作品,确为灵性成长必读之书。 三、一部超凡入圣、令人彻悟的圣书:马哈希尊者以其犹如佛陀、老子、耶稣基督一般的高妙悟境,开示灵性自觉的精深奥义! 拉玛那·马哈希尊者平生少有亲笔著述,他的传世作品都是别人根据他的谈话录整理而成的,《回到你心中:马哈希的灵性课堂》也是如此。他的话语简洁有力,即使被整理成文字,也总保留着令人着迷的智慧和强辩的说服力。 在这本对话体例的记言书中,拉玛那谈论到了他对于内在、体验、沉默、心智、智慧、自性和宁静的看法,他所采取的是一种向内参问的形式,在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不断深入探察的过程中,渐渐地拔除了让心灵感觉到痛楚的尖刺,引导人们重新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友爱。 如果说有一些读物能够对现代人重拾安宁、灵性自觉有所帮助的话,那么,《回到你心中》的确是一本这样的书,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灵圣书。 -
重新认识你自己
《重新认识你》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珍贵的教诲。身为人最可贵的,莫过于拥有自由意识。但人经常受限于内在的个性或外在的环境、传统等,而迷失了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中,彻底讨论如何从内在及外在的所有束缚中解脱,为自己及生活带来彻底的革新。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总是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的人。你自己,这个身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你必须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
智慧金块
这是一本很特殊的书。 它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目录,没有章节。任何一页都是开头,都是结尾——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对知识的渴望,是每个人都“经验”过的;但对智慧的追求,却是痛苦的。因为你可以花钱去读书,去寻找知识;但你无法花钱去购买智慧。知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智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知识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智慧只能来自于你自己的存在。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智慧是什么?而只能追问:如何获得智慧?奥修告诉我们:唯有当你将觉知(悟性)带进任何经验里,才会有智慧的发生。 所以智慧只属于个人,知识则可以属于大家。智慧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拥有时空;知识是会变“老”,因为它不脱离时空。 这里想提醒读者,本书不是在谈论智慧,因为知识是可以谈论的,可以传授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但本书的每一页却散发着智慧独有的芬芳——这是奥修的智慧,不属于我们、但我们可以分享他带来的智慧芬芳。你不用去捡起这些里闪光,因为属于你的智慧——只沉静在你自己的存在(being)里面。 这本书很薄、很小,却装下了一个很大、很凝重的人生课题:智慧大门的钥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打开这扇大门。 是为序。 -
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是社会学的大师,犹如牛顿之与物理学,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家。科塞评价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他对社会行动中的磨难、悲剧以及偶尔的成功的超脱的关注,使他成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知识界对韦伯还很陌生的话,那么经过至今余温尚存的“韦伯热”,大家对“祛魅”、“理想型”等韦伯特有的术语已耳熟能详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陆市场上的韦伯作品层出不穷,但一直不成系统,各个译本的译品亦参差不齐。此次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的台湾钱永祥等先生合力译出的韦伯作品集,填补了一直以来的缺憾。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本,主要是对印度教的一次梳理。 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印度的佛教,尽管曾经灿烂一时,终究仍如过眼云烟,在千年前即销声匿迹于印度大陆,然而本书的标题仍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反之,尽管中国至今角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国家,韦伯在论述中国的宗教时,书名用的却是《儒教与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为了便于阅读,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译注,对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 本书属于社会学大师韦伯作品集之一。作者在本书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印度的意义则可媲美于古代的希腊世界: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害的思相,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