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志
“要在观念和实际生活中公正地对待动物,这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弱。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动物性’以及人与动物之界线等传统概念之外,我们仍能另辟蹊径来思考动物的话,或许只有哲学才能够实现这一可能性。”
——马修·卡拉柯(Matthew Calarco),本书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8年,是作者的第一本专著。在这本书中,马修·卡拉柯引用了动物行为学、进化论以及海德格尔的研究,讨论了列维纳斯关于伦理学的性质和范围的问题、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观点以及德里达所开创的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以挑战欧陆哲学传统的人类中心主 义,从政治、 伦理以及本体论等方面论证:人与动物之间的界线可以并且应该被抹去。卡拉柯呼吁应该废除人与动物区别的固有观念,为看待动物以及与动物共处开创一种新的方式。
★获奖
Winner, 2017 Choice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媒体评价
“迟来的重要分析。”——《Choice》杂志
“《动物志》在有关‘动物’的新兴文献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既精彩又令人沮丧。”——《牛津文学评论》
“重点突出、文笔优美、可读性极强的图书。”——《环境哲学》
★读者推荐
“一本罕见的书,它既能提供批判性的概述,又能对现在被称为动物问题的领域进行精辟的干预。本书文笔清晰,论证审慎,对于那些有兴趣探索当代思想中最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尝试,以面对我们对非人类的道德义务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之作。”——Cary Wolfe,莱斯大学教授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马修-卡拉科将欧陆哲学从其人类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这样做既指出了欧陆哲学在思考动物上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消除人与动物的区别对未来哲学研究的重要性。”——Carol J. Adams,《动物伦理中的女权主义关怀传统》作者
“马修·卡拉科是哲学家中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研究是前沿的,虽然他在动物哲学方面的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是有争议的,但马修是一位模范哲学家,因为他对未陈述的前提、无根据的假设进行了坚定的研究,并致力于发展哲学理论。”——Mitch Avila,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哲学系教授
-
业
- 编辑推荐 -
★如何将主体从意愿和行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何让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挣脱出来?
★“神圣人”系列之外,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吉奥乔·阿甘本至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运用哲学、历史语法学和法学这三套理论工具,阿甘本悉心处理了其分析理路中“行动”、“过错”和“姿势”这三大范畴。
★阿甘本在书中探索了道德性与守法性之间的构成性关联,并对西方的道德和法律结构发起了批判。
★本书不仅统合了阿甘本思想的各个重要主题,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论视野朝着东方哲学(佛教哲学)的全新转向。
- 内容简介 -
全书分四章。
在第一章“案件与过错”中,阿甘本从历史语文学分析出发,揭示了这两个词模糊的词源,以及它们在概念层面的亲缘关系。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是法律建筑的前提,但构成法律领域的,是“罪”这一概念。由此,他过渡到卡尔·施密特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法学中“制裁”这一概念。
在第二章“crimen与karman”中,阿甘本考察了常与“案件”、“过错”联系在一起的拉丁语crimen和梵语karman的关系。后者即“业”,在佛教中指的是行动背后的意愿。他认为,“karman指的就是crimen,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以归责并产生后果的行动”。承认这一点,便可引向意愿概念的诞生。
在第三章“意愿的困局”中,阿甘本阐述了古代世界经由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世界的转变史,这也是意愿概念的诞生史。他指出,与佛教立场类似,柏拉图想要在“是”和“思索”之中寻找人的善,亚里士多德的答案则是“成为”和“行动”。这组对立概念是本章的论述重点。
意愿是将行动固定在主体上的哲学装置,使主体为其行为担责,也就变成了可归责的、可制裁的。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必要“超越行动”——这正是第四章的标题。在最后一章中,阿甘本思考了“善”与“行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意义。他指出,实现善的必要性正是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全书的落脚点是对姿势的分析。除了佛教学说,阿甘本关于姿势的理论探索还指向了瓦尔特·本雅明的《暴力批判》。他对该文本的兴趣在于,如何将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而这也是他在作为本书前言的《姿势的本体论与政治学》一文中重点加以考量的。
在前言中,阿甘本总结道:“我试图在书中说明,行动、原因和过错的概念之间存在构成性的关系。我提出的假设是,这三个概念共同构成了将人的行为嵌入法律的领域并让其变得‘有过错’的装置(dispositivo)。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归责给某个主体。人的行为是crimen。这个拉丁语单词可能和梵语中的karma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有亲缘关系,其原始含义指的是主体的行动与其后果之间无法摆脱的联结。我们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即人必须回应自己的行动。这似乎理所当然、无可置疑。然而,切不可忘记,20世纪至为伟大的神学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全部写作,无非是固执、近乎偏执地追问这唯一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有过错?’究竟是为什么,人类的心灵会这样设想,认为他的种种‘行动’应该归责于他并让他有过错?”
-
什么是真实?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
什么是真实?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
The Kingdom and the Glory
Why has power in the West assumed the form of an "economy," that is, of a government of men and things? If power is essentially government, why does it need glory, that is, the ceremonial and liturgical apparatus that has always accompanied it? In the early centuries of the Church, in order to reconcile monotheism with God's threefold nature, the doctrine of Trinity was introduced in the guise of an economy of divine life. It was as if the Trinity amounted to nothing more than a problem of managing and governing the heavenly house and the world. Agamben shows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providence, this theological-economic paradigm unexpectedly lies at the origin of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modern politics, from the democratic theory of the division of powers to the strategic doctrine of collateral damage, from the invisible hand of Smith's liberalism to ideas of order and security. But the greatest novelty to emerge from The Kingdom and the Glory is that modern power is not only government but also glory, and that the ceremonial, liturgical, and acclamatory aspects that we have regarded as vestiges of the past actually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Western power. Through a fascinating analysis of liturgical acclamations and ceremonial symbols of power—the throne, the crown, purple cloth, the Fasces, and more—Agamben develops an original genealogy that illuminates the startling function of consent and of the media in modern democracies. With this book, the work begun with Homo Sacer reaches a decisive point, profoundly challenging and renewing our vision of politics. -
例外狀態
所謂的例外狀態,就是透過懸置法律(憲法),用不受法律限制的措施進行治理的狀態。這彷彿是一個無法的狀態,生命被棄置、驅逐於法律之外,即成為赤裸的生命。 傅柯將自十八世紀起,透過人口學、統計學、公共衛生、都市計畫等新興知識─權力,將人民當作生物性的人口加以計算與調節的一整套治理技術,稱之為「生命政治」。這是人類的生物性生命首度成為政治關注對象的開始。相對於傳統主權「殺生」的死亡權利,這種新的生命權力關注的是養育國家的人口素質。自此政治權力對於人的生命的作用不再僅止於死亡的威嚇,而是全面滲透到整個生命歷程之中。 根據卡爾.施密特的論點:「主權者就是決斷例外狀態之人」,主權者擁有決斷例外狀態的權力,可以隨時撤回對於裸命的政治與法律保護,公民的身分與權利隨時可被棄於無法之境。對於阿岡本而言,生命政治的現代特徵並不如傅柯所說,是將生命納入政治,而是將生命排除在政治之外。相較於傅柯式的「生物生命走入政治」的生命政治提法,阿岡本反過來問,生命如何被政治棄置,而成為赤裸的生命?從這個觀點來看,主權並不直接殺生,而是「放生」,將其逐出人類社群之外,成為裸命。這個問題意識承繼自鄂蘭對難民潮的反思:不被國家承認,喪失公民身分與法律保障的難民,正是僅以其生物上屬性而被歸屬於人類。 阿岡本所強調的是,例外狀態已非例外,而逐漸成為常態,「例外狀態已經成為規則」。現代社會誕生了一群「赤裸人」,指沒有受到政治權利與法律保護的生命狀態,這樣的生命狀態,並非只是被法律排拒在外的少數人所面臨的特殊處境,而是生活在現代國家中的所有人所面對的一般狀況。在常態化的例外狀態中,當代公民的生存模式不是自由主義設定的自主個人,而是納粹集中營裡的猶太人,或是反恐拘留營中的穆斯林,一種赤裸狀態;國家則是恐怖主義的變體,並以訴諸例外狀態來避免失序與維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