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
刘德增
《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利用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对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罕见的移民现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深入分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规模状况,多角度、全方位考察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揭示了东北人和山东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文化情结。该书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当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之际,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德增所著《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历史与传说”的角度对山东人“闯关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300多年的时间跨度的大移民事件,闯关东是一部隐藏在民间的“鸿篇巨制”,其中所蕴涵的悲欢离合的情感命运与五彩纷呈的文化交流天然具有一种震古烁今的文化力量。但迄今为止,在所有的书籍里,我们找不到一部权威的、系统的论述、论证甚至介绍闯关东的著作。因此,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闯关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闯关东”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贫苦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具体时间表是:顺治八年(1651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凡299年。“闯关东”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
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及皖北人。其中,山东人占80%左右。自清迄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人。高峰时节,一年便有上百万人。
“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他们在白山黑水间“放山”、淘金、垦荒。放山,也叫“走山”,即挖人参——东北俗称“棒槌”。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放山人尊奉他为“老把头”。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金帮称之为“把头始祖”。在淘金的山东人中,最著名的是夹皮沟金矿的韩宪宗,人称“韩边外”。绝大多数“闯关东”的山东人去垦荒种田,他们凭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娴熟的垦殖技术,披荆斩棘,烧山开荒,垦出片片农田。第一年,他们种上荞麦。第二年起,种植高粱、大豆、玉米等。榛莽一片的东北大地很快就成为天下梁仓。“平度村”、“惠民队”、“莱阳庄”之类的村落名称,出现在茫茫关东大地上。甚至就连涛涛黑龙江,传说也是山东人“秃尾巴老李”将其驯服的。
在荒无人烟的东北地区,山东人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方能挖得一棵“棒槌”,淘得几粒沙金,垦出几亩荒地。数以千、万计的人葬身兽腹、沼泽,倒毙荒山野岭。
“闯关东”的山东人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但是,也有一些人名垂青史,遗臭万年者亦有之。
杨明斋,山东平度市马戈庄镇马戈庄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俄共)。王德林,山东沂南县双堠乡垛庄崖子人,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夏云杰,山东沂水四十里铺金场庄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王德泰,山东莱州府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祁致中,山东曹县曹家庄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杨子荣,名宗贵,字子荣,山东牟平嵎岬河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级侦察英雄。在“闯关东”的山东人中也出了张宗昌、吴俊升等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