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为什么看不懂现代艺术?为什么你五岁时没做出来?
在过去,评价一位艺术家所达到的高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忠实描绘现实世界的技能,不论是在纸或画布上,还是用木头或石头雕刻人像。人们期望中的一幅正规的肖像画应该是逼真、忠实的画像,而风景画应当在每一处细节上都能让人辨识得出。但是,特别是在照相术诞生之后,许多艺术家不再创作这样“真实”的画像,而转向更为直接的图像,试图传达出自己对主题的感受。通常,一根“简单的”线条就取代了早期艺术家竭尽全力画出的细节。在艺术追求发生巨大转变之初,批评家就误把显而易见的缺乏技巧当作缺少创作经验,经常嘲笑表现情感的作品,将它们等同于未经训练的小孩子画出来的。 在这本饶有趣味、引人深思的书中,苏西·霍奇审视了100件遭受百般批评的现代艺术作品,从塞·托姆布雷涂鸦般的《奥林匹亚》(1957年)、约翰·霍伊兰粗糙却由衷而发的《生命之树》(1994年),到翠西·艾敏显然漫不经心杂乱堆放的《我的床》(1998年),解释了它们并非无关紧要的新鲜玩意儿,而是如何启发新想法,并成为当时艺术观念的逻辑化延伸。她解释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作品,如卡尔·安德烈的《未经雕琢的原木》(1975年)——一堆红柏排成的方形,不可否认,小孩子都能做到——是如何在观念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既表现出前人带来的影响,它们本身又对后来的艺术家发挥着作用。5岁小孩或许能成功绘制如达米安·赫斯特作品那样的旋转画,而不必知道作品背后的含义或它在艺术奋进的历史上的地位,他也不会理解这件作品对艺术家和艺术史家的重要意义。苏西·霍奇全面而总结性地解释了,为什么现代艺术不是、也不曾是小孩子的把戏。 本书展示了从汉斯·阿尔普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图片,霍奇将每一件作品都放在它的文化背景下,以展现一种令人难忘的现代艺术视野。这本书将会让你理解,现代艺术与数百年前的写实作品的不同之处,改变你以后参观画廊的方式,并为此提供了大量信息。 -
法国名媛的优雅圣经
1、首部由世界顶级豪门成员根据亲身经历所著的礼仪图书。 2、豪门生活和社交礼仪细节权威版本。 3、数百家国际礼仪学校专用示范指导教材。 -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内容简介:我们如何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对于他们以及当时的情境了解多少?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预测和记忆他们的行为的?我们的社会判断是完全由我们的社会知识决定的,还是也会受到感受和欲望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认知革命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里,齐瓦•孔达深入而广泛地回顾了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前瞻性地系统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启发法理论,而且开创性地总结了以往社会认知研究中容易忽视的暖认知。《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条理清晰,富于思辨,论述严谨,引人启发,不仅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书,也可供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
巴黎城市史
1789年,巴黎人口总数不足60万。然而,自复辟王朝开始,随着移民大潮汹涌而至,首都人口在一个世纪之内翻了四番。作为首都,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时,它又是法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巴黎的权力令人不安,它的财富却又让人垂涎,正是这种矛盾使巴黎成为法国历代王朝的眼中钉,首都成为了国土整治政策的众矢之的。在这些无凭无据的抨击与反巴黎主义的政策背后,我们不禁揣测这是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所催生的一种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 -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奥唐奈教授的最新力作。以标新立异为亮点,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他笔下的“罗马帝国”其实就是当代“新罗马帝国”的化身,这部《新史》直接体现了当代美国价值观的历史投影。它以全新的视角重述了所谓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生动地勾勒了“古代晚期”的历史画卷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呈现出各种发人深省的问题。罗马帝国的衰亡预示这今天的危机,希望对于如何解决今天的危机能够提供借鉴。 -
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
別再說2012年是世界末日! 比爾.蓋茲公開讚賞 全球暢銷科普作家最新力作 在全球經濟局勢不穩定之際,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社會不斷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進步,為何卻總是預期未來局勢只會惡化? 你的生活可能比中世紀國王來得更好,端看你如何思考。 另類思考及實證數據,將徹底顛覆你對世界的看法! 1800年以來,人類預期平均壽命增加一倍以上,實質所得增加九倍以上。 即使將世界拆成片斷,也很難在2005年時找到比1955年還差的地方。 大多數的人類吃得更好、住得更好、娛樂活動更多、更長壽、更不容易生病。 兩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四大最基本需求──食物、衣服、燃料與住所,變得更便宜。 富人變得更富有,窮人也過得更好。貧窮在過去50年減少的速度遠快於過去500年。 這個世界明明愈變愈好, 為什麼人類還是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悲觀? 氣候暖化造成全球災變?別再危言聳聽! 1970年代媒體也曾一窩蜂報導全球寒化並造成恐慌,但並未發生。 事實上,肥胖致死的人數是氣候變遷的兩倍! 較暖的氣候增加全球食物的供給,並減少水資源短缺的風險。 你希望這個世界較暖而富裕,還是較寒冷而貧窮? 未雨綢繆?還是好高騖遠? 將大量資源用來預防臆測的風險,卻不拿來解決目前的貧困問題。 使用玉米生質燃料的美國駕駛人,是從窮人嘴邊搶下碳水化合物,以加滿他們的油箱。 盲目反對基因改造食物,讓原本可以擺脫飢餓的非洲人仍處於饑荒。 即便在最糟的情境下,氣候變遷在未來產生的損害,遠低於今日採取氣候緩和措施的成本。 悲觀主義將阻礙人類進步! 悲觀言論往往占據新聞頭條、暢銷書榜,與巨大的既得利益掛勾,卻不必對錯誤負責。 悲觀主義常在假設科技沒有變動的情況下預測未來,讓我們過得更好的事物受到阻礙。 到目前為止,停止創新是人類所能做出的最危險事情,實際上會造成不能永續發展。 人類能夠以集體智慧解決問題。創新是無窮無盡的,果敢做個理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生活愈來愈好,而且是以驚人的速度改善。在全球各地,食物變多、所得增加、壽命延長;疾病、嬰幼兒死亡率和暴力則減少。 雖然世界絕非完美,但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愈來愈便宜;非洲正追隨亞洲脫離貧窮;網際網路、行動電話和貨櫃運輸正讓人們享受有史以來最富足的生活。主宰公共意見的悲觀者堅稱,我們很快就會面臨轉捩點,一切將開始變得糟糕。然而,這種論調已經持續了兩百年。 瑞德里不只是描述事情如何變得愈來愈好,還提供了解釋。 富裕來自於每一個人都為其他人工作。開始於一萬多年以前的交換和專業化習性,已創造出集體智慧,讓人類生活水準處於日漸上升的趨勢之中。 本書大膽涵蓋整個人類歷史──從石器時代到網路時代、從停滯的明代中國到蒸汽機的發明、從最近的人口爆炸到氣候變遷的可能後果。由於人類對於創新改變的無止盡潛力,即使存在不可避免的災難,但我們在二十一世紀仍將看到人類繁榮和生物多樣性的增進。 觀察敏銳、耳目一新、極富啟示,本書將顛覆你原先認為世界將愈來愈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