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必须刷牙吗?
猪肮脏吗? 大象的皮厚吗? 鳄鱼会流眼泪吗? 狼真像动物里描述的那么凶恶吗? 这是一些有趣而难以回答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得到准确的答案,最好是请教一位动物园园长, 或者,阅读本书 -
屎的历史
这本《屎的历史》(Histoire de la merde)的法文本标题中有“序言”的字样,确实,这本小册子只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人期待更多的细节分析。只是拉波特没有时间了,他在1984年死去,年仅35岁。以学术代来划分,拉波特属于1968年五月风暴那一代人,与福柯等人比,他是小字辈,主业是心理分析。作为1970年代成熟起来的知识人,对权力的批判是他一直关注的,同样贯彻于他与人合著的《民族法语: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语言的政策和实践》之中。在屎尿与权力之间,弗洛伊德是中介。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的主体性的形成与他和身体、和粪便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主体同样是权力话语中的主体,法文“sujet”兼有“主体”和“臣属”的意思,那么国家话语中的主体也是国家的臣民。与福柯一样,拉波特批判的着力处也在于权力话语。 人生于粪尿之间,是拉波特书中一再出现的句子。下体集中了人的生殖和排泄器官,两者关系复杂。婴儿性欲最初三个阶段口唇期(口欲期),肛门期(肛欲期)和性器期(性蕾期),属于自体性欲满足的阶段,此后进入俄底浦斯情结阶段,性欲的满足转向外界对象。在肛门期,粪便从身体脱离,但仍然被当作身体的一部分,婴儿把玩粪便,不觉其臭。觉得粪便污秽,对之产生厌恶,是主体意识形成的标志。如果停留在肛门期的自恋,就会出现所谓“肛门人格”,迷恋粪便。拉波特多次提到性变态者萨德侯爵,此人的名字是“虐待狂”(Sadisme)的词根,他的小说中表现出恋粪、恋尿、恋屁的倾向。同样是吃屎,真福圣女玛丽·阿拉科克尝病人的粪便,她却受到尊崇。拉波特将这两人并列,是足够辛辣的做法。他就是要绕开所谓伟大的文明,去搅一搅文明的下水道。 围绕着权力与话语,拉波特在1539年的法国找到一个切入点。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维莱尔—科特莱敕令,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家行政和文书的语言。在同年秋天,国王规定了要将巴黎城内牲畜迁出,并且要求各户人家修建粪坑,并且按规定处理垃圾、污水和粪便。民族语言政策与民族卫生政策是同时确立的,拉波特所关注的是两者之后的国家话语。法国这项最早的卫生政策要求各家清扫门前,把垃圾堆在墙根,并且各家都要有自己的粪坑。一个进程启动,公权力逐渐将粪便打入私领域。在语言上,一个纯洁语言的运动也开始了。国家,作为公权力,成为纯洁的化身。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对尿征税,他的儿子提图斯有异议,皇帝将税金拿了让他闻,问可有臭味,提图斯答曰没有,但却说其来处无可否认。金钱进了国家的金库,便洗去铜臭。将权力与大粪重新建立联系,是这本书的主旨。拉波特戏谑地说辉煌的罗马文明的精髓就是下水道,引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的见解,即文明到哪里便是厕所到哪里。被打入私领域的粪便进一步被个体化,归属其主人,这一进程对应的正是现代社会的个体意识。与之类似,殡葬的方式,也从乱葬过渡到个人坟墓。对于拉波特而言,粪便与尸体同是死亡的肉体,两者的个体化其实同属一个过程。而像萨德那样的变态者,迷恋粪便的另一面正是迷恋死亡,他可以将排泄物当宝物馈赠于人,也可以将喜欢的人视作粪便、死人,加以蹂躏。拉波特书中提到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坐在马桶上接见臣属是他的恩宠,如同太阳的光辉,他的大便味道也铺盖四方。 拉波特的嘲讽是毫不留情的。他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神学争论中的“圣体消化成粪论”。基督教中领圣体仪式,以面包和红酒代表基督的血肉。于是,圣体经过消化变成什么便成为大问题。那些圣体消化成粪论者以《马太福音》所说的“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为依据,认为如果基督的肉身和血液在面包和红酒中成为实体,那么如果这实体被领圣体者原样吃下,基督血肉应当经历实体所承受的相同的变化。拉波特的幽默往往是通过暗示,有时过多借助言语的双关。比如他批评国家借助“按需分配”的许诺来剥夺个体,利用法文“besoin”的“需要”与“解手、方便”的双重含义轻易地转入粪便。其实,本书的题目中的“merde”,翻译成英文是“shit”,除了是“屎”的意思,还是骂人话,相当于“他妈的”、“狗屎”之类。照拉波特对罗马文明的说法,文明就是臭狗屎。这么说起来,这本书谈论着文明和权力话语的历史,其题目暗含的意思便是“狗屁文明的历史”吧。《屎的历史》一书中,涉及大量文化背景,实在是幽默得有些让人吃力。 东郭子问庄周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在东郭子一再追问下,庄子答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对于多米尼科·拉波特(Dominique Laporte)来说,无所不在的是权力,而屎溺正是剖解权力之道的利器。或许我们能够模仿庄子说“权在屎溺”。 -
植物的欲望
中讲述了四种植物:苹果、郁金香、大麻和马钤薯与人类之间的故事。迈克尔·波伦把它们分别代表人类的四种欲望:甘甜、美丽、陶醉和控制。这四种植物因为人类欲望,从而获得遗传上的成功。我认为这四种植物象征着人类追求幸福、美丽和权力,压制罪恶的欲望。人们从植物身上达成了欲望,而植物也从人类欲望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就如同一对舞者,缺少谁都无法完成一支动人的舞蹈。“将这些植物视为与我们的一种亲密互惠关系中的愿意合作者,意味着有所不同地看待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也视为其他物种的设计和欲望的对象。” -
昆虫记
《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以数计的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本译本选取的都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如蚂蚁、蝴蝶、蟋蟀、蜘蛛等,特别集中了原著中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片段,保存了其中的风格与趣味。 -
刑侦高科技犯罪百科全书
《刑侦高科技犯罪百科全书》原版在美国是专门论述高科技犯罪与刑侦领域的第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聚焦于高科技犯罪与打击犯罪的最新领域,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和变化中涌现出来的诸多标志性人物和事件。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穷便利,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犯罪手段。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高科技犯罪自从诞生那一刻起,执法机构运用高科技手段打击犯罪也越来越高明。《刑侦高科技犯罪百科全书》涵盖面甚广,包括了从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等诸多领域的最新进展,对美国国内司法制度也涉及甚多。 -
谢你不娶之恩
①练习离开一个人,放下心中的忿恨和伤痛,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渴望相爱相聚,也不惧怕离别。 相爱在一起,是美好的;从离别之痛中破碎重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不能只是痛诉离别,更要从离别中得到成长,不能让自己白白受伤。 每一次离别都是破碎重生,每一次孤单都是对自己更好的完善。 这本书,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如何才能不让离别之痛毁了自己,在感情的失败中破碎重生,燃起生命力,拿回被爱偷走了的自己。 ●●● ②如果你的感情出现以下困扰,请阅读本书: 感情成为一根鸡肋,却该放不放,被折磨得痛苦不堪; 想要的生活被感情扰得一团糟,想去做的事情被无限耽搁; 在感情中迷失自己,活成恋人的附属物; 莫名其妙被人分了手; 失恋后长时间失去精气神; 总也走不出前任的阴影; 无法确定该爱还是该恨; 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恋人。 ●●● ③离别心理5步练习: 失恋的人,一般会经过5个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顺利通过每个阶段,才能使自己走出失恋的阴影。本书将告诉你顺利通过这五个阶段的有效练习方法。 ●●● ④本书故事生动好读,英国《真爱》杂志评价本书: 抚慰千万欧美女孩的心灵,比《一天》 更令人上瘾,比《BJ单身日记》更有趣,比《上帝是只小兔子》 更感人至深,触动心弦。 ●●● 本书讲的是女生在爱情的世界里自我成长的故事。 女主人公凯特是个遭遇情伤的女生。她为了治愈自己的伤痛,利用在杂志社工作之便,在杂志上刊登了一条别出心裁的情感广告。她呼吁所有女生一起从爱的迷梦中醒来,看清双脚踏上的是怎样的爱情征途。 凭借和众多女生的故事分享交流,加之心理学 的知识,她摸索出独特的方法使自己从失败的感情中破碎重生。她认为人们要学会渴望相爱相聚,但也要学会不惧怕离别。相爱在一起,是美好的。从离别之痛中破碎重生,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