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与史学
本书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
中外历史年表
《中外历史年表(校订本)》中我们是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把几千年来中国的和外国的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按照年代的顺序,简明地加以编纂.对于历史事件的选录,我们是注意了下列的事项:(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2)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和重要法令的颁行,(3)敌对阶级间的矛盾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4)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5)国际间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6)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 历史年表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必要的工具书,特别是我国历史悠久,年代遐长,史籍浩繁,事迹错杂,更需要把头绪纷纭的历史事件,提纲摘要,编次年月以备检阅。 恩格斯告诉我们:“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离开时间的存在是和离开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历史过程就是“被各种事实所真正充实了的时间”.历史年表就是把在时间上并行发生的或相续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按照它们发生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这样的排列将有助于学习历史的人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从而帮助人们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寻找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年表的编制在中国出现最早,早在周代就有记载古代帝王年代的牒记,到了汉代,司马迁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历史年表的体制,以后历代的史学家,都有年表的撰著.自宋以后,年表之类的著作更加发展,到了清代,年表的制作便以史学的附庸,蔚为大观,惟过去学者所编的年表,由于时代性和阶级性的限制,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大适用了。 为了满足史学界的迫切需要,我们分工合作编成了这部“中外历史年表”,上起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下迄1918年。 -
中国史纲要
《中国史纲要(上下)》是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翦伯赞教授组织编写,作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之用的。在写作、讨论过程中,翦伯赞教授经常就体例、理论运用和史料鉴别等问题与编写组同志们反复商讨。他再三强调,一定要坚持从历史出发,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把论述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定稿时,他还字斟句酌地进行推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主编的认真负责精神和对历史科学的严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