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印刷史新论
研究印刷史,以前基本是史料学范畴,注重文献记载研究,对涉及诸多概念,多不深究语义,也少辨析清理。艾俊川开出版史研究新风,关注书籍实物,从技术角度切入,注重对印刷过程中物质载体的研究。本稿汇集了作者关于出版印刷研究的30篇论文。本稿虽是论文集,但以活字和印刷为主线,肌理分明地勾勒出了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及铅印、石印等的应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从印刷术起源研究到近现代,基本贯通了中国印刷史。
本稿对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贡献有二:一是清理了概念,对一些重要问题和印刷品重新认识;二是创新了方法,找到通过书本实物还原印刷技术的各种标志性特征。
-
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书的诞生》是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贺与马尔坦的经典之作,自一九五八年於法国出版以来,已成为西方书籍史与出版史研究人员必读的基《印刷书的诞生》目。印刷书的勃兴是一段不容小觑的历史进程,费夫贺与马尔坦在这部广获好评的史书中,聚焦于1450至1800年间,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早期图书史,带领我们探究印刷书诞生的源起,以及西方文明从手抄本迈入印刷书社会的革命性转型。年鉴学派治学之道的极致范例,尽在书中呈现。 -
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
本書研究十九世紀基督新教的傳教士引介西方印刷術到中國,並取代中國傳統木刻板印,成為主要圖書生產技術的經過。主要的史料是英國各圖書館檔案機構保存的傳教士檔案與當年印刷出版的書刊。討論的內容以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為中心,探究他本人和一些後繼傳教士的相關作為和影響,以及他們和中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傳教士引介西方印刷原是為了便於傳教,結果卻遠超出預定目的之外,不但改變了中國已有千年傳統的圖書形制,而且促成近代中文報紙雜誌的出現,並產生近代化的圖書出版業。在十九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過程中,西方印刷術扮演了重要的傳播工具角色。 -
鑄以代刻
西方的鑄字印刷術東傳,不僅全面取代中國木刻印書傳統, 更深刻地影響百餘年來的書籍文化。 直至十九世紀為止,中國人主要以木刻印書已久。這項千年以來中國圖書文化的重要特徵與技術基礎,卻在十九世紀遭遇傳教士引進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戰,並在同一個世紀末被普遍地取而代之,進一步引發了中國圖書文化的連串變動。 本書內容主要探討基督教傳教士自1807年來華至1873年為止,六十餘年間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過程,以及他們創立與經營西式中文印刷所的活動。這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國基督教出版的精細之作,也在印刷出版史、中外關係史、文化交流史與漢學史等研究領域深具意義與貢獻。 本書作者根據第一手資料――傳教士的手稿檔案,從縮微膠捲奮力抄錄了幾十萬字左右的書信內容,透過對大量英、美傳教檔案之爬梳,發掘許多為人所不知曉的印刷所的歷史、印工故事,探討傳教士的印刷與鑄字工作。對相關近人研究,多所採納更正。在大量傳教檔案資料中重構史事,發為文字,殊為不易,然全書卻見敘述嚴謹、井然有序。透由本書可以瞭解中國圖書生產技術轉變的過程和全景,勾勒出西方印刷術來華完整與清晰的一幅圖像。 印刷方式的改變不僅使中國圖書捨棄了本來「中式的外衣」,改穿起「西裝」,還進一步在出版傳播、閱讀利用和保存維護各個環節都連帶轉變,深刻地影響了百餘年來的圖書文化。 -
中国造纸史
造纸术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在推动中国和全世界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潘吉星研究员一直坚持在纸史领域耕耘,特别偏重对纸史中技术和应用部分的研究,解决造纸技术起源及其发展问题,探讨各种纸原料、制造技术、在社会上用途的推广和印刷中应用等,并对纸的西传及其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本书中,作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将文献考证、考古发掘、古代实物标本的分析化验、模拟实验、传统技术调查、中外技术比较和技术原理探讨等七个方面结合起来,作交叉的综合研究,同时还结合有关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全书还配以精美图片200多幅,大多是各个时代出土的纸以及印刷品。 -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概述了古今中外各家学说,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对中国印刷术的传播途径作了探讨。我国发明的印刷术,先后传入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琉球、菲律宾,西传至伊朗,并影响了非洲的埃及与欧洲。作者还根据《李朝实录》等资料,说明朝鲜铜、铅活字在世界印刷史上的地位,指出元末大批刻工在日本刻书对日印刷术事业的贡献,并介绍了越南、琉球的古代刻书情况,又论到中国天主教徒在菲律宾开创的印刷事业,这些都弥补了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