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距离的日本
《零距离の日本》主要内容:日本之于中国,地理距离上向称“一衣带水”,中日两国更是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史,学界甚至有“同种同文”一说。然而,我们真正了解这个近在咫尺的邻邦吗?我们真的认识这个与我们有着恩怨纠葛的国家吗? 作者根据自己在日本的亲历亲见,更兼长期积累资料,尝试零距离向读者描述与解释这个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亚邻居的种种真实色相,深入探究与剖析日本民族的独异的民族根性和特殊的文化心理,对于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大有裨益。 -
伦理与生活
-
宗祠
本书是由作者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为“乡土瑰宝系列”之一,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宗祠的性质、形制、建造、风水,以及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祀仪式,陈志华教授在[宗法社会与宗祠]中还有对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及宗祠的历史和性质的精彩探讨。 -
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介绍了皖南徽州古村落的各种人文景观,并将人文景观与明清乃至民国社会背景相联系,重点叙述了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的历史,力求展现历史上皖南徽州社会风貌中最具特色的几个方面,并分析了徽州社会走向繁荣与衰落的内因与外因,《皖南古村落》还有选择地介绍了皖南徽州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非阐释了这些文化名人性格上所具有的徽州特征。皖南保留下来大量古代人生活的遗迹。随便走进一个山坳中的小村,就可能看到高耸的马头墙或者矗立的牌坊与祠堂。深入到村民当中,还能意外地发现许多流落在民间的稀世古玩。几百年前的家谱、文书、字画,那些发黄的纸页,残损的卷秩,恰好是岁月赋予它们的高昂身价的樗,还有那些神工鬼斧雕琢出来的雀替、门饰、窗棂,也都在向人们拆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荣耀。对收藏有兴趣的客人们,来这里游玩,说不定就可以在无意中以很便宜的价格收购到几件稀世的珍品。这里是内行的收藏家的乐园,也是情趣高雅的旅游者寻古探秘的绝好去处。 -
唐宋民间信仰
-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的主题为“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旨在较为集中地介绍中国及各主要国家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学术传统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等。编者假定的读者群为爱好民俗学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刚跨人专业门槛的民俗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及特别关心民俗文化问题和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编者期待《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能有幸成为民俗学专业基础性的中文读本。 中国民俗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现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园地的“显学”之一。近些年,与中国民俗学有关的各类理论著述、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研究、民俗志和田野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成果及通俗类读物陆续问世,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及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不少大学的院系也相继在本科教学中设置了不少民俗学类课程,拥有民俗学及同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研究生院也正在迅速增加。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明显和持续地出现了重新认识并进而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动向。不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社会都出现了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知识的需求。《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正是为对应此种专业教育和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编辑出版的。 尽管民俗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颇为活跃,国际学术界共享的民俗学理念也颇为众多,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民俗学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成长轨迹和学术传统的流脉毕竟各有特色,故《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2册)》拟以五组论文分别介绍中国、日本、韩国、北美和德国的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