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暧昧的品位-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暖昧的品位:王家卫的电影世界》是关于解读“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方法论”——不是装大尾巴狼、“闭门羹”与“酸葡萄”、“老三样”失灵了——换一种方式看电影、暖昧也需要品位——当代小资的“死穴”、对生命的“终极追问”——《阿飞正传》的社会文化意义等内容。 -
最爱电影手记
《最爱》剧组倾情讲述电影拍摄的台前幕后 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华语圈携手感动发行 一部充满个性又历经坎坷的电影 历时四年辛苦铸就 看看这群电影人怎样“幼稚”地干了一件一点也不“幼稚”的事! 章子怡、郭富城 浓情推荐 ◎《最爱》,2011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人付出心血和爱心最多的一部电影; ◎《最爱》,展现一群看得见尽头的生命,瞬间绽放绚烂花火的可爱人们。当瘟疫蔓延,欲望蔓延,爱也在蔓延。 ◎《最爱》,演员们所要做的,不是装扮漂亮、无关咸淡的呻吟,他们每个人都进入最朴质的生存状态,等待死亡…… ◎《最爱》中的琴琴和得意,是章子怡和郭富城所扮演过的角色中最精彩的; ◎《最爱》,寄托着艾滋病患者厚厚的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让病友少一点歧视; ◎《最爱》姊妹作艾滋病反歧视公益纪录片《在一起》入围201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纪录片单元,感动柏林,震撼国际。 ◎《最爱》和本手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终极思考; ◎《最爱》电影手记,记录了电影诞生的全过程,收藏了大量珍贵照片和电影无法容纳的画面与对白,手记和电影《最爱》、纪录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本书可以说是《最爱》剧组的回忆录。一部电影从剧本的筹备、布景、选演员到拍摄、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众人的心血。编剧之一薇薇见证了《最爱》四年间的一切。她在《<最爱>电影手记》中的叙述像是与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聊天: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幕后趣事,有筹备拍摄期间遭遇的种种困境与无奈,更有把一桩桩精彩创意付诸现实的欣喜。随着她生动而亲切的讲述,中国电影人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蒋雯丽再一次心甘情愿自毁形象的造型过程;濮存昕第一次出演反面角色动足了脑筋,还受了不少皮肉之苦;在读结婚证那场戏的拍摄现场,章子怡被画外搭戏的郭富城深深感动;蔡国庆第一场戏拍了16条,终于通过了顾导的严格考验;还有顾导设计的海报……更令人着迷的是那些难得一见的剧组工作文件:通告单、分镜头脚本、拍摄计划表、特技镜头列表等等。大量精细的场景设计图让读者们在大饱眼福之余,也领略到主创们的良苦用心。 此外,《<最爱>电影手记》中还特设了一个红丝带主题章节。《最爱》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个艾滋病泛滥的小村子,主要人物都是濒临死亡的艾滋病感染者。顾长卫导演长期以来就希望能够为感染者们做些事情,不仅特意邀请了国家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蒋雯丽、濮存昕、蔡国庆、李丹阳出演本片,还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希望能有艾滋病感染者参加拍摄。最终有三位感染者加入了剧组,其中一位儿童感染者出演了影片《最爱》的小鑫一角。在几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剧组全体演员、工作人员与他们同吃同住,身体力行地向人们宣示了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正确态度。 蒋雯丽特别策划了反歧视公益纪录片《在一起》,并邀请著名导演赵亮执导,记录了整个过程,主题曲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倾情演唱。该片还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的大力支持,副部长尹力出席了开机发布仪式,部长陈竺也曾到片场慰问剧组。纪录片《在一起》于2010年12月1日国际艾滋病日在全国17座城市公映,于2011年3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进行了特别展映,并入围201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纪录片单元,引起了强烈国际反响。2011年5月,该片将有望与《最爱》一起进入国内院线公映。 与电影主创们的而精神一脉相承,《<最爱>电影手记》着意展现了纪录片《在一起》的动人幕后故事,并且原文收录了大量赵亮导演在寻找志愿者过程中与感染者的对话。 -
孔雀
李樯作品集首次公开出版,《孔雀》、《立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时上市,将陆续推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金时代》、《放浪记》等作品。这次的文字结集出版,恢复了作者未删节的版本,呈现的是最完整的故事。他的文字、故事,总是能直抵我们的内心深处。在他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在逼仄的宿命中尽情修持他们有如天赋的含有个人光芒的革命浪漫主义,他们坚决不愿意与自己内心最深的那个意念或理想相忘于江湖,因而大多与生活争个鱼死网破,但这还不尽是全部的华彩。在李樯文字的到达里,你还能看到凡夫的一个个他们,终极一生,不问结果,在尘劳中始终孜孜以持,自己做了自己的解脱舟或轮回锚……看李樯的文本,每一个人或许都能找到自己的体位,和那些阅历、往事、人性等等,暗度陈仓一把,风霜满面但心潮激荡。 -
最好不相见
★文艺男神陈柏霖首次记录拍摄点滴 一个不一样的大仁哥 ★2015金马国际影展开幕影片,2016最值得期待的文艺电影 《再见,在也不见》台前幕后的故事 ★三国四地,77万平方公里,亚洲最具潜力新锐青年导演团队 金马奖最佳导演陈哲艺监制,《心迷宫》导演忻钰坤、陈世杰、SivarojKongsakul联袂执导 ====================================================== “《再见,在也不见》是对我过去32年来生命印迹的梳理” ——陈柏霖 【内容简介】 《最好不相见》是陈柏霖口述关于电影《再见,在也不见》的一部电影文学作品,由知名青年作家林东林执笔,收录了对领衔主演陈柏霖参与创作这部电影的独家视角与他在电影内外的心路历程,以及 蒋雯丽、秦沛、杨祐宁、冯粒等主演,导演团队陈哲艺、忻钰坤等对电影的不同解读。 -
小家伙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家伙凯文出生在一个充满家庭暴力的生活秩序混乱的家庭,对身体的殴打被视为控制孩子的主要手段。凯文是母亲的“替罪羊”,自小从身体到心灵都饱受摧残。他偶尔从学校老师、同学家长那里获得一些关怀和同情,这些点滴的善意支持着凯文,让他在无边的黑暗里看到些微光亮和希望。最终,这个在严重缺乏关爱、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家伙奇迹般地保持了心智的完好、爱的能力,以他看似柔弱的忍耐与坚持,承受住命运的诸般打击与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做童工、打裸拳、黑市买卖、做生意被骗,始终坚守内心良知的底线,带着对爱与光明的深切向往,终究冲破黑暗,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一个人所能寻求的,正是隧道尽头的一束光。” -
黄石的孩子
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记者乔治·霍格来到抗战时期的中国,正赶上日寇在南京进行残忍的大屠杀,他亲眼目睹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为了将真相告诉世人,霍格深入战场进行报道,却不幸被日军俘虏,后被杰克·陈解救…… 受伤的霍格试图离开中国,偶遇日寇屠杀过后幸存下来的六十多名孤儿:充满敌意的石凯,胆小懦弱的小青,擅长耕种的玉林,力大无比的若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伤痛和过去,对霍格充满了敌意和戒备。霍格用自己的宽容和博大的胸怀一点点感化着他们,肩负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孩子们也开始慢慢接受他,并开始信任他、依赖他。 硝烟、战火、杀戮日益逼近,为了避免孩子们再次受到残害,霍格和丽等人义无反顾地带领这六十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 《黄石的孩子》突破了同类题材的樊篱,从人性的角度讲述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中的温情故事。在一个勇敢与恐惧并存、充满激情和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乔治·霍格以自己健硕的人格魅力面对战争,用自己博大的爱、超凡的勇气和宽容拯救着六十多名孤儿…… 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中,悲天悯人的美好情怀和崇高的人道主义如一个暗暗涌动的“景深”,它使《黄石的孩子》如一部中国版《辛德勒名单》,人性的曙光照亮了故事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铅灰色的战争中的每一颗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