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事
199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报道类栏目——解密。由陈明洋先生担任 主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孙长江口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前后的内幕》,“解密”全新的编辑思路及独特的历史视角很快在全国报界与读者中引起了反响。 5年中,该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解密报道,内容厚重,引人深思,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该栏目成为中国最有良心的媒体的最经典的栏目,它的实验性与先锋性在读者中影响深远。后该栏目因各种原因改名为“往事”。 《当年事》集结了“解密”栏目中的许多有影响与有深度的文章,由陈明洋先生精心编辑而成。这些文章考证详实,挖掘较深,是作者深入采访考察,并由历史亲历人口述整理而成,内容真实可信,文笔流畅,语言朴实大方,极具收藏与阅读价值。 其中《我的精神导师胡耀邦伯伯》、《寻找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江青狱中的日子》、《刘少奇被隔离的日子》、《我给林彪治“怪病”》、《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自杀之谜》、《赵丹的文革交代》、《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秘密》、《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等文章在发表当年即引起读书界特大震动。 这些文章的作者李辉、杨绛、周海婴等也都在国内有着大量的读者群,相信本书出版后,会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
粮民
该书再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的评价是:“蔚然所记录的真实中国农村的贫困,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一般媒体上所接受的资讯,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的想象。这本书中的‘故事’,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会的一个断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问题增加几分必要的焦虑感和紧迫感。” -
嘘!这里是图书馆
我,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愣头青,受了脱衣舞娘的魅惑,一头撞进图书馆行业,开始了这让我悲喜交加五味杂陈的图书管理员奇遇记…… 来到这儿,我才知道,来图书馆的不只有好学上进的读者,还有排队等待免费爆米花和汉堡优惠券的吃不上饭的可怜娃儿;有总是要和我“聊聊耶稣”的疯癫教友,还有总要拿走我的鞋子、从100天就开始倒数、孩子般热切盼望圣诞节的疯狂的“鞋子叔叔”;有曾在“二战”中驾驶B-29轰炸机,遇到过空军名将吉米•杜立德,参与过马特洪恩计划,一肚子故事无处倾诉的孤独老人,还有扬言要干掉我的一伙小年青儿……当然,还有那些总是对我冷嘲热讽却又让我恋恋不舍的同事们。 对了,差点忘了,我也终于在这儿迎来了我的浪漫爱情…… -
国家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和自信,不能仅看其GDP总量是多少,外汇储备世界排名第几,其中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无论走到哪里,遭遇灾祸或事故时,都能得到自己国家政府积极有力的保护。如果说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个历史奇迹,2011年中国政府组织的利比亚侨民大撤离绝对值得历史铭记。 利比亚内战枪炮四起,战火延绵,流血冲突和暴力抢劫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身处利比亚的三万余名中国公民随时都会遭遇生命危险。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亿万民众热切关注,一场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撤侨行动拉开帷幕…… -
死刑台前的告別
如果不曾經歷謀殺與死刑,該怎麼理解其中的糾纏傷痛? 而今,我們聆聽,我們目睹,在哀傷中思索…… 「常人別過頭去不看的,他堅定地凝視。常人噤聲不語的,他迂迴訴說。」 --張娟芬 「當作者自敘從死刑犯的監獄回家,趴在等不到爸爸已經熟睡的小兒子床邊,彷彿幽明交界,感覺到作者無言的悸動。」 --平路 在美國死刑執行人數最多的德州擔任律師, 他代表過上百位死刑犯,每天面對開庭、處決的生死瞬間。 委託人當中只有少數可能真的無辜,阻止執刑的機會總是渺茫, 本書是他守護道德與悲憫、徘徊工作與家庭間的憂鬱告白。 大衛.道接觸的世界,是我們多數人沒有機會經歷的。身為一名律師,他曾代表超過上百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他的許多個案都已經往生,其中或許不乏無辜者。這是他用生命書寫的真實故事:關於正義、死刑以及律師生活。 他的生活充滿極端的矛盾:在見證處決過程後,他回家接受愛妻和摯子的擁抱,他們想要知道他工作的情況。在充滿冷漠和無能法官的司法體系中,他為美國死刑犯的生命而奮戰,為生命盡頭就在眼前的個案,爭取更多時間。 本書描述了形形色色的死刑犯面對審判執刑的歷程,其中最令我們動容的,是被控殺了妻子和兒女的亨利.奎格。由於前任辯護律師的無能、檢警的刻意引導,奎格殺人的證據缺乏說服力,仍被陪審團採信。大衛.道和同事發現兇嫌另有他人的線索,但無法取得任何證據;他們提出各種申請文件、特赦請願書,都不能動搖法庭死亡執行令上的日期,直到處決前十分鐘,大衛.道趕到奎格的行刑室外…… 這些生死一線間的故事,提供了一種鮮明且私密的角度,直視死刑的真實樣貌:無論是審判法官難以捉摸的思緒,監獄和行刑室的例行運作,到身為辯護律師、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捲入;道德的追尋,終需付出代價。 面對死刑的一切,大衛.道沒有激情地宣揚理念,卻是低眉淡筆,陳述種種事實與掙扎,讓人憾動、低迴不已:原來,希望懸繫於每一個字、每個行動之中,生命就在一線之隔,而去做正確的事,永遠是知易行難。 -
孤筏重洋
《孤筏重洋》是一部描述科学探险的纪实性作品。作者托尔·海尔达尔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调查研究时,却从那里的文物遗迹、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上的风向潮流等方面,发现了种种迹象,使他认为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在公元五世纪从南美洲漂洋过海而来的。 但是当时南美洲人的文化,还处在石器时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木筏,没有船。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他的说法不对,最简单的原因是: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安抵彼岸。 海尔达尔却坚决相信自己的见解是对的,木筏是可以横渡太平洋的。为了证实他的理论,他排除了千百种困难,约了五个同伴,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在1947年4月从秘鲁漂海西去。他们经受了各种生活上的磨难,战胜了惊涛骇浪,遭到很多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险遇,也经历了许多奇趣横生的境地,终于在三个多月后,横渡了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至于“康提基”,那是人名,也是神名,原是传说中第一批到达波利尼西亚的人群的领袖,海尔达尔他们的木筏也以之命名。 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木筏远航,被公认为当代最勇敢的壮举之一…… ——朱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