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罗妮卡决定去死
本书是一本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是一本纯粹意义上的小说,书中的人物形象随处可见,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让人们感觉到很亲切。本书是一本反映现实的作品,涉及到很多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阅读本书将使你更深的感悟社会,体会生活。 -
跳房子
《跳房子》是当代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 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谛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跳房子》是一部充满阅读挑战的巨著,它甚至包含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切写作技法。它为读者安排了两种以上的读法:传统的、现代的、以及科塔萨尔向读者发出的“合谋者”阅读方法,即读者自己挖掘出的第三种、第四种乃至无穷的讲法。作者为此把不要问题只等答案、喜欢不劳心智地被动阅读的享乐主义读者叫做“雌性读者”(后来作者曾为此向全世界的女性公开道歉)。 -
2666
《2666》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四位(三男一女)当代欧洲文学评论家,他们的命运因一位名叫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德国作家而联系在一起。这四位学者在各自的国家翻译、研究阿琴波尔迪,最终在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相识并成为好友,随后,一种罗曼蒂克的感情在这一女三男之间渐渐萌发……一个偶然得来的小道消息让人相信阿琴波尔迪最近忽然在墨西哥现身。于是,这四位评论家中的三位飞往墨西哥,来到一座名叫圣特莱莎的破败城市……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一位住在圣特莱莎的哲学教授,阿玛尔菲塔诺,正在一天天地接近神经错乱的边缘。他的妻子劳拉因为迷恋一位住在精神病院里的诗人离他而去,如今他独自和十七岁的女儿住在这个墨西哥边境的荒凉小城。有一天,他决定把一本在整理书箱时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悬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为的是看一看这本抽象的数学著作“如何抵御大自然的攻击”、“如何战胜沙漠天气”,“这样风可以在书页间游走,选择它感兴趣的问题,翻动并撕下那些书页”。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笔名叫奥斯卡·法特的美国黑人记者出场,他就职于一家纽约的杂志,因为一场在墨西哥举行的拳击比赛被派到圣特莱莎进行采访。在这里他邂逅了一群当地的媒体人,还结识了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法特得知,这座边境城市正在受到连环谋杀案的威胁,不断有当地妇女遭到杀害、强奸,然后被弃尸野外。法特试图采访、报道这些骇人的命案,却发现困难重重…… 第四部分,罪行。整部小说篇幅最长,也是最为黑暗的部分。作者将圣特莱莎接连发生的杀人案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作者记录了从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超过100位女性在圣特莱莎遭到谋杀的案例,警方一直未能破获这些命案,也无法阻止这些案件的继续发生……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阿琴波尔迪终于现身。而他的故事要从童年讲起。这里讲述了一个出生于海边农村的孩子如何迷恋一本名叫《欧洲沿海地区的动植物》的书、如何成为一个日趋败落的庄园里的少年仆人、如何开始读小说、如何入伍走向“二战”战场、如何在战争中经历种种奇遇、如何在战后成为一名作家、如何让自己落入不得不隐姓埋名的境地、如何与发生在墨西哥的谋杀案发生联系、如何决定前往圣特莱莎…… -
纸房子
剑桥学者布鲁玛·伦农在旧书店买了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却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布鲁玛死后不久,她的同事发现了一本康拉德的《阴影线》,扉页上有布鲁玛的神秘题赠,书缘似乎还有水泥的痕迹。满心好奇的他于是踏上一趟跨越大西洋的追寻之旅,想要找出死者和这位神秘寄书人布劳尔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爱书狂布劳尔的屋里满满全都是书,从地板到天花板,从四面墙壁向外延伸,甚至占据卧室和车库,迫使他睡在阁楼里。书籍的排列则自有其严密而不可违背夫人规则,例如莎士比亚不可与马洛并列,因为两人互控对方抄袭。又如马丁·艾米斯不可与朱利安‘巴恩斯共存,还有巴尔加斯·略萨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因为友谊宣告决裂……布劳尔后来在大西洋岸边的沙丘上用珍本书给自己搭建起了一座房子,而布鲁玛的那本《阴影线》就是来自那里,这其中的关联和隐情又是什么呢? 《纸房子》是乌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盖兹的趣味小品,兼具文学推理和形而上学的思索成分,在向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致敬的同时,也对世间所有爱书成痴的读者露出会心一笑。 书中配有十二幅充满想像的插图,由名画家彼得·西斯精心绘制。 -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透过这些荒诞、有趣、蕴涵讽刺的篇什,科塔萨尔巧妙触及了人性的中心、存在的本质。 ~~~~~~~~~~~~~~~~~~~~~~~~~~~~~~~ 没有人能够为科尔塔萨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当我们试图概括的时候,那些精彩的要素就会悄悄溜走。 ——博尔赫斯 偶像令人尊敬,仰慕,喜爱,当然,还引发强烈的嫉妒。极少数的作家能像科塔萨尔这样激发上述的一切情感…… ——马尔克斯 任何不读科塔萨尔的人命运都已注定。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重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从没尝过桃子的滋味,人会在无声中变得阴郁,愈渐苍白,而且还非常可能一点点掉光所有的头发。 ——聂鲁达 -
邮差
这是一个悲喜交杂的故事。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不朽诗句的力量与热情,激荡出一场深刻感人的往年情意。马里奥和村里的其他人不同,他不愿走上渔夫生涯,而是选择在美丽黑岛上当一名邮差。这坐小岛紧挨大陆边,虽然居民不少,但马里奥邮政服务的对象却只有一个人,也就是岛上唯一识字的居民,在岛上过着流放生涯的智利诗人——马勃罗·聂鲁达。 在一封封信件的收送往返间,邮差与诗人间的友谊日渐滋长,当马里奥爱上了岛上一位年轻艳丽的酒馆女侍时,他便央求诗人指点他写诗以追求他的梦中情人。不旋踵间,在生动譬喻、情谊交织的相互唱答中,岛上的空气也随之炙烈、浓郁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