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托比症候群
☆诺贝尔文学奖大热人选、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的当下传人、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最钟爱的作家之一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享誉世界的惊世奇作 ☆法国梅迪西文学奖、法国年度最佳外语小说等多项国际知名文学奖得主 ☆西班牙读者票选21世纪前十年最佳小说第二名 “即便是文学大师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或意大利的卡尔维诺,都能在其中找到亲切的共鸣。” ——《柯克思评论》 巴托比,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竟跃出纸页化身为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中,让众多作家无法下笔。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举动亦是徒劳。本书的叙述者是便是一位“巴托比”患者,他年轻时曾写过一本小说,但因为某种心灵创伤,他拒绝再写。直到某一天,他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和他同病相怜的作家封笔之谜。奇怪的是,他的日记里看不见正文,只有脚注,好像正文被某种不知名的病毒吞噬了…… -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
族长的秋天
《族长的秋天》运用斑斓万千的意象、光怪陆离的情节、排山倒海的句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他在难以数算的岁月中享尽荣光,却无法改变“没有能力去爱”的命运,于是他一边用权力的罪恶补偿这无耻的命运,一边在只有母牛的宫殿里沦为自己孤独的祭品。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也最好地体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被誉为“近五十年所有语种里最伟大的小说“。它又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情感的内心告白,融入了他个人对孤独的深沉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 ★近五十年来各语种的小说中,《族长的秋天》最为伟大。马尔克斯以抒情诗般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萨尔曼•拉什迪 ★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独裁者,而是一位对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安的作家,便可读到此书真正的含义。马尔克斯在写这本书时,自传性的元素凌驾于一切之上,它挖掘人类存在的最黑暗深处、并深刻地反应在他自己的灵魂上。——《马尔克斯的一生》 ★马尔克斯身为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是《族长的秋天》,而不是《百年孤独》。因为它把《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他作品压缩在其中。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他人生的分水岭,那么《族长的秋天》是他作品的中心点。 —— 杰拉德•马丁(马尔克斯研究权威) -
礼拜二午睡时刻
《礼拜二午睡时刻》 温暖讲述普通人在逆境中的爱与尊严 ================ ★ 不容错过的马尔克斯经典短篇小说集,略萨、余华、三毛力荐 ★ 《礼拜二午睡时刻》入选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收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本 ★ 除了生活没有别的目标,输了,也输得愉快,别有风格。 ★ 这些故事与冷酷的官方无关,关于普通人面对逆境时的作为。 ★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那个没有姓名的母亲成了一位永恒的母亲。 ★ 诞生了“格兰德大妈”——拉丁美洲文学作品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 =================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马尔克斯第三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共收录8篇经典短篇小说,包括《礼拜二午睡时刻》《平常的一天》《咱们镇上没有小偷》《巴尔塔萨午后奇遇》《蒙铁尔的寡妇》《周六后的一天》《纸做的玫瑰花》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这些故事将读者带入普通人的私人生活,用特写的镜头、温暖的色调讲述他们在绝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尽自己一切力量在逆境中活出勇气、活得体面、保有尊严且心怀敬意。 在《礼拜二午睡时刻》前7篇故事当中,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十分简练、十分明晰、十分客观。故事虽然平凡简单,但情感深沉、笑中有泪。人物原型和故事主题等大都和马尔克斯的生命有着某种重要的联系。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形象来自马尔克斯童年时代记忆中的一个印象;在根据《咱们镇上没有小偷》改编的同名电影中,马尔克斯积极参与剪辑,更亲自在影片中扮演电影院售票员;《周六后的一天》则展现了一系列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主题,以瘟疫和人类的孤独为开端…… 不同于前7篇,在《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马尔克斯以夸张的笔法和磅礴的叙述,讲述了马孔多独裁者“格兰德大妈”宏大奢华的葬礼,在神话传说方面拓宽了《枯枝败叶》中马孔多的前景,预示了《百年孤独》的诞生。 ================ ★ 《礼拜二午睡时刻》所展示的是作家克制的才华,这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出现的故事,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他只写下了母亲面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后面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余华 ★ 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深的感动,《礼拜二午睡时刻》这本书里面说的东西是很平凡的生活故事,可是又那么深刻。马尔克斯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写的是全人类的情感。 ——三毛 -
疑问集
★ 这些简洁的、谜一般的问题,神秘而有趣。用孩童般天真的方式提出复杂的问题,探寻生而为人的意义。 ——《图书馆期刊》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最感性、最深邃诗集 ★ 让我们直面自以为了解、却一无所知的一切 ★ 中文版首次出版,由著名译者陈黎、张芬龄自西班牙语完整译出 ★ 激发各年龄段普通读者对诗歌的兴趣 ★ 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长大 / 却只是为了分离? ★ 世上可有任何事物 / 比雨中静止的火车更忧伤? ============================== 《疑问集》是诺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聂鲁达的一部微型杰作。非常简单、易读,由74首诗,316个没有给出回答的问题组成。聂鲁达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成人睿智的经历融为一体,向自然、历史、梦境、人生、人性进行最简洁的质问,带我们进入他用直觉和纯粹的想象构筑的国度,同时也陷入哲理性的思索。此次为中文版首次出版,由著名译者陈黎、张芬龄自西班牙语完整译出。 《疑问集》是一部任何年龄的读者都能欣赏的诗集。在这部诗集里,聂鲁达单纯地回归到“人”的角色,用神秘、有趣、荒诞不经的问题给人灵感,让被人遗忘的事实重新浮现。让我们直面自以为了解、却一无所知的一切。 -
博尔赫斯谈话录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