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尔克斯到略萨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叙事文学领域的“文学爆炸”,将拉丁美洲文学推向了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吉列莫·卡布雷拉·因凡特、何塞·多诺索、胡里奥·科塔萨尔等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以及诸如卡洛斯·巴拉尔和卡门·巴塞尔斯这样的文学编辑和代理人在“文学爆炸”的舞台上一一登场。
作者以其记者的敏锐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梳理了“文学爆炸”的起始、高潮和尾声的重要时刻,展示了“文学爆炸”与古巴革命之间的深刻渊源、文学与政治不可剪断的联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动日常、马尔克斯与略萨这两位“文学爆炸”主将从互相欣赏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始末等细节。
本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那段历史,为此,作者既采访作家,也采访作家的朋友、与他们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书中引用的资料还包括出版物和作家之间的往来信件、个人陈词等文字资料。很多资料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或是之前从未发表过的。
-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是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中篇小说集。书中包含了两部中篇小说:《我如何成为修女》和《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前者接近作者自传的小说,从一个名叫塞萨尔·艾拉、自认为是普通小女孩的六岁孩子视角出发,讲述了发生在小主人公身上的一系列奇趣事件,生动勾画出这一想象力丰富、充满活力、孤僻而自由的儿童形象,同时细致表现阿根廷小城生活风貌;后者以世纪一名德国风景画家在智利、阿根廷采风时所遭遇的奇异经历为主线,在叙事同时,也表达作者对艺术的反思。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收录的两部中篇被公认为是艾拉的巅峰之作。这两部短篇小说处理的题材迥然区别。《我如何成为修女》以童年视角呈现成人世界的癫狂和残暴,而女童作为主人公,居然以游戏的态度勾引成人一切的暴力行径,并毫不示弱地成为被残杀的对象,而同名主题小说,完全进入了现实与虚构的分界线,叙述随时可以出入,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漫游过程中,身为主角的风景画家完全让自己成为了自然的宠儿。
-
文学会议
《文学会议》是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中篇小说,也是“塞萨尔·艾拉作品系列”中故事节奏最紧凑,阅读体验最佳的作品。《文学会议》风格多变,它以探险寻宝类小说开篇,随即过渡成科幻小说,在转变成一部夹杂着惊悚离奇的“剧中剧”的爱情文艺作品后,最终又以恐怖电影的形式走向高潮。看似光怪陆离的故事背后暗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他为日益衰落的出版业感到失落沮丧,也对附庸风雅的“文化人”充满嘲讽。精妙而又无比辛辣的比喻藏在玄幻故事之中,有种恰到好处的妥帖感。
这部中篇小说结构简洁明了,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马库托之索》和《大会》。第一部分《马库托之索》作为故事的序曲,篇幅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讲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大会》包括八个章节,情节呈“碎片化”,虽不十分连贯却又层层递进,一直发展到高潮部分那场扣人心弦的“人虫大战”,旋即戛然而止。这本《文学会议》,其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艾拉超尘脱俗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般的跳跃思维,以及奇妙荒诞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诚然,如波拉尼奥所言:“一旦阅读了艾拉的小说,你就停不下来,还想读更多。”
-
女裁缝与风
◆博尔赫斯继承人、当代拉美文学特立独行的大师塞萨尔·艾拉 想象力席卷如狂风之作
◆《2666》作者波拉尼奥 摇滚巨星 帕蒂·史密斯倾力推荐
◆这是我最爱的一本艾拉小说。——罗贝托·波拉尼奥
————————
女裁缝的独生子失踪了,邻居说一辆大卡车正带着他去往巴塔哥尼亚;
女裁缝急了,赶忙坐上一辆出租车疯狂去寻找儿子;
女裁缝的丈夫回家后,又开上他的红色小卡车追了出去;
在这些人后面,又有一辆神秘的蓝色小车紧紧跟随。
那一天,似乎人人都奔赴南方,去往巴塔哥尼亚,那世界的尽头,魔鬼诞生之地。
那里有痴情的狂风,他早已深爱上女裁缝,他发疯般地吹风,极力阻止着魔鬼的步伐……
————————
【评论】
艾拉是拉美文学的杜尚。他是当代有诱惑力、特立独行的西语小说家之一,绝对不可错过。——娜塔莎·温默,《纽约时报书评》
在艾拉的妙笔之下,含混积蓄为秩序,谜团得以澄清,每个看似离题的叙述终有其目的。 ——《出版人周刊》
读完艾拉后,我往往不记得任何东西,就像大梦初醒时,惊觉梦中那些繁复的电影画面消失了。——帕蒂·史密斯《纽约时报书评》
艾拉的作品是被投递到平原上的密密麻麻、变幻莫测且结构精巧的建筑物,不事张扬的抒情风格与他对由形而上学、现实主义、通俗小说、达达主义糅合而成的不协调组合的偏好,被调适得恰到好处。——迈克尔•格林伯格,《纽约书评》
你真的应该到阿根廷南部去寻找那位当今西班牙语文学界有创新精神、令人感到兴奋与震撼,也是具有颠覆性的作家:塞萨尔•艾拉。——西班牙《国家报》)
艾拉痴迷于如何去定义和描绘现实,无论其如何荒谬,且最终都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形象。——Book Forum
艾拉坚定地继承了博尔赫斯和W.G.塞巴尔德的写作传统。——马克•多蒂(美国著名诗人)
艾拉逾越了现实的边界,世界不再辜负他的想象力。——本杰明•莱塔尔,《纽约太阳报》
-
没有重量的人
❈ 本书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获奖作品。路易塞利曾获得美国图书奖,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入选“波哥大39”拉美青年作家名单。
❈ “人群中那些面孔涌现;/潮湿、乌黑树枝上的花瓣。”几个原本无关的灵魂,以看似偶然的方式相遇,发现着有关人生和文学的本质。读这本书,就像见证一连串层层叠叠的记忆,它们就像那些骤然出现的面孔,花瓣一般短暂而永恒地展现。
❈ 小说三个时空中展开,三重故事相互交织,最后融为一体。在墨西哥城,一个年轻的母亲正在书写她曾在纽约度过的青春时代。在纽约,一位翻译者拼命想要出版一位无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作品。在费城,患白内障而渐渐失明的希尔韦托•欧文,讲述着他和诗人洛尔加的友谊,以及他眼中那个世界最后的光亮……
❈ 写作,就是要拯救被困在狭小空间中的人和生活。这部小说,不仅是关于一个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也是献给写作者的颂歌:每一个书写者的声音和风格,都不可避免地来自过去时代的一个或多个作者。众多平凡的生命,在写作和文字中不朽、重生。
------------------------------------------
《没有重量的人》带有一部分自传色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身在美国的女作家,她和丈夫、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努力在家庭责任和写作之间保持平衡。小说前半部分写到了她结婚前的生活、婚后和家人的相处过程。女主人公想要出版一位不知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书,为了说服主编相信欧文的地位和意义,她甚至伪造了另一位著名诗人翻译的欧文诗歌译稿。有一天,“我”偶然在欧文住过的楼上见到了一个种着植物的花盆,忽然发现这个花盆和欧文曾在信件中描绘的他看见的花盆一样,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家。自此,“我”仿佛和半个世纪前的诗人欧文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联系……
---------------------
这是一本多角度叙述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女性,一个花言巧语的骗子还有一个年轻母亲和妻子的故事,让读者沉迷其中。瓦莱里娅•路易塞利是一位早熟的天才,有独创性的作者。
——弗朗西斯科•戈德曼(Francisco Goldman)
这部书以诗化的方式思考了爱、必死性、幽灵,以及将我们人类的残骸转化为艺术、被创作所拯救的渴望。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的声音是令人惊诧和独一无二的。她的作品急需我们关注。
——劳拉•凡•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
在《没有重量的人》中,路易塞利不仅写出美妙的句子,同时也不断重新审视和打破小说惯例。这让她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版图上一个令人激动而且不可缺少的声音。
——《洛杉矶时报》
她的写作最大的美妙之处在于,见证那些互相矛盾的故事如何崩塌或者相互交融、合并,成为一个出人意料的整体。
——《洛杉矶书评》
充满了密集的心理活动,激光切割般清晰的语言,混合着虚构、参差的故事线和谜题。
——《华尔街日报》
-
避暑
难得一见的拉美文学样本,奇谲哀婉癫狂的智利故事,写出边缘人被压抑和被释放的扭曲欲望。
☀何塞·多诺索,拉美“文学爆炸”主将之一
☀与马尔克斯、科塔萨尔、略萨齐名的智利文豪
☀获智利国家文学奖、西班牙评论文学奖、意大利蒙代洛文学奖、阿方索十世勋章等多项殊荣
☀《2666》译者北京大学西语教授赵德明老师倾力献译
********************************************************************
在何塞•多诺索的这部短篇小说集《避暑》中,展现了他作为拉美文学爆炸主将的实力和特色。作品用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老年人令人不安、无法进入的世界;压抑之后释放扭曲欲望的女佣;身份的变换或社会变革;以及来自一个主人公痴迷的念头所创造的臆想世界——来吸引读者读下去,这些作品或现实或哀婉或癫狂,与盛行的魔幻现实主义非常不同,甚至能看到作者对魔幻现实的反思,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这部短篇集也奠定了多诺索日后成为拉美小说领军人物的基石。
*********************************************************************
何塞·多诺索名声的响亮程度堪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吉列尔莫·卡布雷拉·因方特等人比肩,因此他也就加入到拉丁美洲小说“爆炸”的行列中了。——安娜·玛丽亚·莫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