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上尉与莫教授历险记
欧漫常青树,第九艺术开疆扩土的先锋
与《丁丁历险记》同分比利时漫画的天下
根据莎草纸文献的指引探寻胡夫金字塔下的法老密室
正邪大对垒、一波三折的文物保卫战
13种语言版本现已出版,衍生品众多,风靡欧美的冒险传奇
◎ 编辑推荐
☆ 与《丁丁历险记》同为20世纪欧漫翘楚,与之平分比利时经典漫画的天下
本书作者雅各布斯曾经和埃尔热合作,为《丁丁历险记》画背景和上色,在结束这份工作后,他开始了《布上尉与莫教授历险记》系列漫画的创作,并坚持了近30年。这是一套长销不衰的欧洲殿堂级漫画,在法国和比利时几乎家喻户晓。作者也因此荣获法语漫画重量级奖项——圣米歇尔大奖。本书是原版 4、5 两卷的合集,是系列中一个独立的完整故事。
☆ 冯索瓦·史奇顿等多位知名漫画家争相续写,造就三代人无法割舍的漫画情结
雅各布斯从1946年开始创作《布上尉与莫教授历险记》,1972年完成了前11卷。之后,冯索瓦·史奇顿、让·范阿姆等多位漫画大师续写了其后的16卷,后续故事仍在创作中。这部漫画前后跨越了73年,承载了三代人对漫画的热爱,不断俘获新老读者,堪称漫坛的不老神话。
☆ 失踪两千年的曼涅托手稿现世,胡夫金字塔下是否真有价值连城的法老宝藏?
一块疑似金字塔外壳残片的刻字岩石
一份裹在木乃伊身上的莎草纸文献
一段异教徒法老的心腹留下的残章断句
它们共同指向传说中的荷鲁斯密室,那是胡夫金字塔下的不传之秘、法老灵魂的安息之地、日轮神阿顿的圣殿、绝世珍宝的藏匿处。布上尉和莫教授跟随出土文物的指引,踏上了危机四伏的解密之旅。
☆ 正邪双方斗智斗勇,上演惊心动魄的寻宝大冒险
考古爱好者莫蒂默在寻找密室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个国际走私团伙,他们想把宝藏窃为己有。敌方在暗处掌握着主动权,并且在莫蒂默的身边安插了间谍,唯一能帮助莫蒂默的布莱克上尉竟然也下落不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寻宝大冒险烧脑开启。
☆ 以真实古埃及历史和出土文物为基础,融合密室、考古、巫术等多重要素
书中出现的艺术品大多真实存在,是开罗埃及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故事里与异教徒法老阿赫那顿有关的历史也是真实的,正是这位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宗教改革,一改往日的多神崇拜,将日轮神阿顿奉为唯一的真神。由这段重要而神秘的历史引发的探险故事,一定能引起读者对古埃及文明的兴趣。
☆ 法国-比利时漫画传统画风,带你追本溯源,回归不朽经典
《布上尉与莫教授历险记》遵循20世纪法国-比利时漫画的传统清线派画风,同时情节丰富、文字信息量大,是典型的欧洲早期图像小说,经典性毋容置疑。这部漫画早已被引进欧美多国,如今来到中国,希望能带读者品味经典、感受经典。
◎ 内容简介
英国核物理学家莫蒂默教授来开罗度假,顺便看望他的老朋友、埃及博物馆文物部主任艾哈迈德。在后者的介绍下,莫蒂默见到了失传两千年的曼涅托手稿,并从中推测出胡夫大金字塔下有一间密室,内藏数量惊人的陪葬品。
莫蒂默决定让密室重见天日,不料一个国际走私团伙暗中阻挠。莫蒂默身陷险境,只好请老搭档、英国反间谍调查处指挥官布莱克前来协助。谁知不久后传来消息称,布莱克在赶赴开罗途中遇刺身亡!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孤军奋战的莫蒂默能否识破敌人的诡计?传说中的荷鲁斯密室究竟在哪里?请看布上尉与莫教授如何拨开迷雾、携手破局!
◎ 媒体推荐
我12岁的时候,每个周末都会跑遍我家周围的图书馆,就是为了看到《布上尉与莫教授历险记》蕞新的连载。其封面堪称第九艺术的杰作,深深地吸引着我。由于故事的情节非常丰富,我通常没法一口气读完,那么,第二天我一定会继续读下去。
—— 法国隆巴尔出版社主编、《布上尉与莫教授历险记》系列续写者伊夫•桑特
雅各布斯是第九艺术的大师,虽然他亲笔创作的《布上尉与莫教授历险记》只有11卷,但是仍被公认为漫画界的伟大作家,拥有超乎寻常的精彩想象力。
—— 法国作家、漫画评论家、自由记者克里斯托夫·奎利安
-
古代中国内陆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
考古专家带你寻迹巴蜀楚,认知中国古文明
◎ 编辑推荐
☆ 该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
☆ 以物为引,数 以万计的出土文物,其背后随其掩埋的大量信息一一显露:
奇异的青铜人头像,将中原 工艺和古蜀审美融于一体;
刻有上古符号的占卜甲骨,在中原大地之外长江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汉墓中的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古代的食盐生产链;
船棺、彩绘漆棺、多重棺椁等,反映了不同信仰和身份地位……
☆ 带领读者亲历考古推理,体验一线学者如何寻迹古今,探寻三千年间长江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沉浮更迭、四方习俗的融合变迁,以及财货权力的流动轮转。
☆ 该书是景观考古的前沿巨著,突破了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以政治中心为考察重点的固有范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中国内陆,重构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做出了瞩目贡献。
◎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
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
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
众神降临之前
※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6本,裸脊锁线,附大事年表、精美插图
这本精心创作、配有精美插图的图书对印度河文明做出了很好的介绍……作者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最新研究资源的介绍、简洁但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让这部新作品成为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大众作品。——《选择》
【编辑推荐】
古印度文明广为人知的历史始自吠陀时代,而吠陀时代以前,在印度河流域,还曾经出现过一个 “印度河文明”。1924年,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的一篇文章使该文明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内,他在这篇文章中称,“考古学家们极少能够有机会……可以偶然发现一个被世界遗忘已久的文明的遗迹。看上去,此时此刻,在印度河平原上,我们就站在新发现的门槛上”。
·
本书是印度河文明的专著,在这里它不再是作为一个引言或者起源出现,也并非只有只言片语的叙述,作者鲁宾逊以严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一一展示了与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印度河文明出土的印章上的文字、字符依然没有被破解,在这个文明周身环绕了太多的谜团,也正因如此,它的魅力在沉寂4000年后依然不减。
·
【其他推荐】
鲁宾逊的新书内容丰富而有说服力……书中每个章节介绍了这个引人入胜的文明的一个面向,从宗教、社会、艺术、贸易、农业,到起源、消失、再发现……这本书是对印度河文明的全面记述,文字简明、易于阅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读物。
——《当今世界考古学》(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
《印度河文明》一书写作上乘,读之津津有味……在未解之谜面前,鲁宾逊采取了公平的态度和审慎平衡的判断……此书是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又一具有价值的著作。
——伊尔凡陀•马哈德万,印度河文字研究专家
·
安德鲁•鲁宾逊为世界上最难解的古代文明之一绘制了杰出的肖像。在这一过程中,他毫不费力地跨越了数个不同学科,展示出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此书对印度河文明及其文字、宗教信仰和复杂的历史遗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个繁荣的城市文明社会。他把印度河文明和民族从历史的暗影中寻找出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言辞优美、论证缜密的文明档案。
——布赖恩•费根,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
·
·
【内容简介】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入侵印度河谷,当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度西北部的这个地区曾是一个堪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媲美的文明中心地带。公元前2600—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繁荣了半个千年,但之后却神秘地衰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都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今天,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挖掘之后,有人认为这里是印度文明的开端,它的出现将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
印度河文明地区曾拥有同时代最繁荣的城市文化,与波斯湾地区进行着活跃的海上出口贸易;甚至拥有可与20世纪相媲美的街道规划和排水系统,包括世界上第一个厕所;而该文明最大的疑团——晦涩难懂但颇具美感的书写系统——仍旧在吸引着无数学者竭力破解……
-
寻蜀记
★《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知名专栏撰稿人萧易最新作品——但凡考古上有新的发现,萧易总会去现场一探究竟,而《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上但凡有和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的文章,几乎都是他写的。《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乾坤曾介绍到,自2009年萧易为杂志撰写安岳石窟起,今天的他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发稿量第一的作家了。此次出版的《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是萧易继《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之后的又一部作品。
★ 历时10年19次亲自踏访,足迹遍布巴蜀的考古寻访发现之旅——10余年的考古寻访,19次与《中国国家地理》同行的发现之旅,4000余年的文明追溯,汇集成了一部在脚下遗迹与千年文明间切换的蜀地史。书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与的,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巴蜀,那些荒野中的遗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作者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通过生动的考古发掘,具体而微地讲述历朝历代的故事。那些原本不见于史料记载的人物,也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起来……
★ 以考古的角度进入历史,集结了四川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萧易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以时间为断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而这些文物串连起来,恰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了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极具人文关怀的民间立场记述,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断——我们熟悉的历史,往往是通史的书写方式,但还有无数故事的发生,由于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得以管窥更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串联各个时期的考古遗址,就翻开了一部史书外的历史。萧易在书中将自己“投射”到历史里去,让历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实物与文献史料比对之上,并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 收录300余幅高清配图,内附“出土文物在哪里”古迹导览示意——书中收录高清配图300余幅,均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团队拍摄,同时配文物线描图若干幅,生动展现中国文物之美。该书采用了流畅舒适的设计风格,选择了墨绿色皮面材质打造封面,书中还设计了两幅“古墓内景”大拉页,书后还附上了一份“出土文物在哪里”的导览示意,将书中提及的出土文物现在所藏的博物馆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大家可以一起寻古迹、看考古、赏文物、知巴蜀。
内容简介: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
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
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
◎ 编辑推荐
☆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 专业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像《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这样贴近丝路生活。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作者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
——《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
-
史前人类简史
★追溯人类历史中关键的一万五千年,用科学的眼光填补历史的空白
公元前20000年的地球,寒冷、干燥、多风,大气中满是尘埃,四处横亘着冰川和沙漠。人类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只能同严寒和干旱斗争,艰难地生存下去。然而,他们尚不知道自己正身处巨变的前夕——随后的一万年,气候从干冷转向湿热,地球从冰河期转向间冰期。
就在这段时期,人类从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者转变成了定居农耕者。他们驯化了新的动植物、发明了农业,建造了城镇;他们开始拥有风俗和习惯,形成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并最终创造了我们所拥有的文明。
他们没有书信、没有日记,甚至没有文字用以描绘他们的生活和见证的事件,在仰赖书面记录的历史学家眼中,他们的生活一片空白。考古学家检查他们留下的垃圾,以严谨的科学还原这段神秘的历史。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认知考古学先驱,用前沿的技术与靠谱的考古证据,呈现有趣的史前史
汇聚考古学、遗传学、植物学、地质学、气候学、语言学、基因历史学的前沿技术,深入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结合科学与人文,重现不复存在的远古世界。
不列颠的甲虫遗骸,证明了冰河时期的严峻低温;比利时的桦鼠与仓鼠,标志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开端;敲打加工过的燧石条、搭建的火炉、散落的鸟骨,见证了对整个史前世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生火工作。
从古代沉积物中的花粉粒,追踪猎人们从地中海沿岸向东迁徙的足迹,再现史前人类餐桌上美味的天竺葵与藜;从墓室中的驼鹿雕像与狐狸牙齿和鹧鸪腿骨制成的珠子首饰,探索宗族、阶级、宗教信仰的原始面貌。
石质工具、陶器、火炉、食物残渣、动植物遗骸、被遗弃的定居点、壁画、墓葬、基因、语言……作者米森抽丝剥茧,以有趣生动的讲述全面完整的史前史。
★通过一个现代人的穿越时空之旅,横跨五大洲,再现史前人类的生活全景与细节
史前人类是头脑空空的野蛮人吗?这些人发明农业、筑造城镇,最后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北欧的猎人在风雪中追击驯鹿,法国的艺术家在山洞绘制壁画,中国的制陶人同时驯化了稻米。还有一群人在乌克兰用猛犸骨骼建造房屋,在苏格兰烤榛子,在死海西岸的住所为亲人的头骨涂上石膏,并在土耳其的加泰土丘建造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
他们驯化了绵羊和山羊,驯化了谷物与豆类,完成了人类从狩猎和采集向农业生活的转变。他们搭建村庄、打磨石器、储备食物、围绕篝火开展聚会,建立社群秩序与宗教信仰。
穿越时空,回到石器时代,一同体验冰河时期之后面对全球巨变的史前人类,如何在努力生存的同时创造历史,成为人类文明鼎盛的基石。
----------------------
内容简介:
公元前20000年,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的顶峰——大气层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埃,沙漠和冰川横亘在广阔的陆地上。人类即使能够生存下来,也时刻面临着灭绝的威胁。随后的一万五千年,全球骤然变暖,气候变迁带来农业、城镇和文明的兴起。新驯化的动植物开始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和采集转向农业,人类的历史进程彻底转变了方向。
《史前人类简史》综合了考古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这一万五千年的人类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作者史蒂文·米森想象了一位现代旅行者约翰·卢伯克。读者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探索五大洲的各处史前遗迹,纵览全球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思索这一特殊时期如何为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奠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