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伏瓦回忆录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内容简介: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风华岁月》(1960)、《第三卷:激荡人生》(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风华岁月》回顾她1929—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激荡人生》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认识波伏瓦,从《端方淑女》开始。 -
波伏瓦回忆录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岁月的力量》(1960)、《第三卷:事物的力量》(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岁月的力量》回顾她1929年至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事物的力量》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 -
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
萨特65岁以后,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波伏瓦建议,用磁带录下他们的谈话,以长篇对话的形式,完成萨特要写一部自传的愿望。谈话的时间是1974年8月和9月,地点先是在罗马,然后在巴黎。话题围绕萨特一生的各个方面展开。原书由“萨特最后的十年”和“同让——保尔·萨特的长篇谈话”两部分组成,书名为《诀别的仪式》。本书为节选本,偏重于萨特的个人生活和个性特征。 -
面对面
燃烧在存在主义大师与女权运动先驱之间不灭的爱情之火。 他们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情侣之一。西蒙娜·德·波伏瓦和让-保罗·萨特——两位感情奔放、思想开放的学术巨匠之间的关系曾经背负累累骂名,特别是他们与年轻的奥尔加·科萨切维茨及其他人之间不光彩的纠缠引发了人们无休无止的争论。 除了上述尘封的历史真相,在本书中,读者还能够看到“鄙视一切世俗荣誉”的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惊世之举,以及萨特和波伏瓦是如何勇敢地投身于世界反战运动之中的。 他们的作品对现代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说起波伏瓦和萨特,人们更多地想到的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故事是伟大的——而这正是波伏瓦和萨特想要的结局。 相隔这么久,作者已经不再关注萨特和波伏瓦的成功或失败。作者感兴趣的是事实,而事实是不适合归类的。作者们对这段关系的了解大多得自波伏瓦。作者时常想知道:萨特的感受是怎样的?他们的情人和朋友们呢? 这不是一本萨特和波伏瓦的传记。作者写出这本书,只是想让大家公正地看待他们的作品、政治主张和他们相当丰富的生活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细节。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段关系的故事。作者想从近处描绘他们那些亲密的时刻。不管作者们是否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它都无疑是一段伟大的故事。这也正是萨特和波伏瓦对自己生命的期望。 -
波伏瓦姐妹
《波伏瓦姐妹》主要内容:波伏瓦家的埃菜娜和西蒙娜俩姐妹并不相同:一个金黄头发,一个棕色头发:一个温顺,一个叛逆。尽管如此,一种永恒的眷恋联系着姐妹二人。美学观点或政治态度上的分歧不能消除这种姐妹情谊,时间的流逝更加深了姐妹亲情。当西蒙娜得到哲学教师资格证书并遇到萨特时.埃莱娜举办了她的第一个画展,并接待了毕加素来参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俩姐妹分开了。埃莱娜到里斯本嫁给了萨特的学生里奥内尔-德•鲁莱.一位自由法兰西的积极捍卫者,还创作了反映葡萄牙日常生活的绘画系列。德国占领时期,西蒙娜留在法国,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女宾》。国土的光复让两姐妹再次相聚。随后,她们忙碌地创作,并被卷入冷战引起的苦恼中。西蒙娜和埃莱娜走遍世界,时而聚首,时而分离。姐姐成名了,妹妹也希望出人头地.但尽管举办了许多次画展,名气还是不大。在姐妹俩的私人生活中,穿插着羡慕、失望的爱恋、对立、相互的吸引以及政治上的分歧。一九六八年五月的运动又把她们聚合在为维护妇女权益而进行的斗争中。《波伏瓦姐妹》作者与她们一同经历了这段时期,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两位非凡女性的欢乐、痛苦以及斗争生活。姐姐留下了数量巨大的文学著作;妹妹留下了八百余幅油画和版画。《波伏瓦姐妹》是二十世纪段引人入胜的历史。 -
第三性
这对情侣是世界顶级的大作家与大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人们谈论20世纪哲学不可不说的经典;波伏瓦的《第二性:女人》则被奉为了“妇女解放的《圣经》”。 在他们身后引起人们众多谈论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人类哲学的杰出贡献,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一对情侣,一对名人情侣,一对大大的名人情侣,更因为他们的爱情生活的方式,让局外人看来是如此的特立独行,甚至,在寻常如你我的凡夫俗子眼中有点不可思议。 他们从未宣布过结婚,但却终生相守,共同生活了51年;他们虽然在一起生活,但各自又保留着自己的住宅,独立的空间;他们彼此忠诚无欺,又给予对方完全的独立和自由;他们的爱情也经历过波折,甚至还各自另有暂时的情人,但这并未破坏两人之间的永恒关系;萨特晚年丧失了视力,波伏瓦每天不厌其烦地给萨特朗读新出的报刊和著作,使他的智力永不衰竭;在萨特病重的日子里,波伏瓦一直守在病床旁,直到萨特的遗体被人抬走;6年后,波伏瓦去世,人们打开萨特的墓穴,把她的遗体放在萨特身旁,这一对没有结婚的终身情侣死后却永远厮守在了一起。 这本名为《第三性: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位中国学者撰写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曲折变幻的手法,真实地记述了萨特和波伏瓦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极富传奇色彩的恋情,引导着读者穿越萨、波独特情感方式的表象,去体味两位哲人对待爱情特有的哲学思考。 作者黄忠晶先生研究萨特20余年,包括《萨特传》、《萨特小品》在内的萨特专著,此前在海内外出版过6本。充分的理解、透彻的研究,是这本《第三性》的创作基础。 为了更好的理解波、萨的行为方式,黄忠晶先生采用了中国读者习惯的“知人论事”的方法,把他们的恋情放在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去演绎。就像作者在“序曲”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既是写他们两个人,又是写一个整体,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又是写我们这个时代。他们的一生包括人们通常所谓的私生活,无不与其所处的境况结合在一起,述说着20世纪的人类历史。” 从表面上看,萨特和波伏瓦相遇前的境遇截然不同。一个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心灵中充满寄人篱下感的孤独少年,一个是在父母庞爱中生活优越的规矩少女。但生活中许多富有戏剧性的偶然事件积累成的一种契机,却使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下形成了个性上的本质的认同,进而形成了内心深处的理解与默契。这种认识在以往有关波、萨关系的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本书作者的分析是实在的、合理的。 正是有了这种个性的认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认识的认同,使得在迥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个富有主见与个性的思想者在人生道路上殊途同归,使得他们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相逢时很快有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有了找到“自己的那一半”的喜悦。 他们定情不久就决定签订一个“两年协议”。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自由与忠诚的誓约”。就在最初的两年间,为了对方的幸福,他们几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要给予对方永远的自由的信念,使他们放弃了结婚的念头。“两年协议”所约定的形式延长了51年,成了他们终身相处的形式。 书中没有隐讳萨特与波伏瓦各自的其他“偶然情人”的存在,这些叙述绝非猎奇,这也是他们两性关系独特性的重要方面。在当事人萨特、波伏瓦看来彼此的忠诚包括着彼此间的性独立与自由,当然在这里他们也有矛盾与纠纷,但最终还是为心灵深处的理解与默契所弥合,最终相守着走进了共同的最后的港湾。 “人类天然的性是第一性;历史对女人的歧视是第二性;超越这两者,萨特和波伏瓦以其一生的经历和追求,在20世纪创造了崭新的男女关系——第三性。”作者在“题记”中这样诠释波、萨的爱情方式。整部传记如同“一首爱的乐章,友谊的颂歌,忠诚和开放的交响乐”(该书《序曲》)娓娓道来,令人荡气回肠。萨特和波伏瓦无意于提供一种爱情的榜样、婚姻的模式,却为我们开启了两性关系的多元化思维,这种思维有助于当今的人们在责任与爱情、独立与占有、自由与忠诚关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改善爱情质量,确立和谐、自然的两性关系。 萨特逝世20多年了,波伏瓦离开这个世界也有十六七年了,他们的恋情,让世人注目,让世人谈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可能萨特与波伏瓦也并没有希望人们理解。黄先生的这部传记倒是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关于萨特与波伏瓦,甚至关于生命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