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抗日游击日记
本书记录了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3月~1945年12月)的战争生活和英雄事迹。 -
不能忘记的抗战
《不能忘记的抗战》主要内容:一、《不能忘记的抗战》是一本反映近100年来中日关系演变发展、日本对华侵略霸占及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浓缩型通俗文史图文画册,资料丰寓、客观、真实,计文字30万,图片2360幅。这些珍贵史料的采集前后长达20年,采访对象多达1000多位,当事人有张学良、陈香梅、杨成武、张爱萍、吕正操、孙毅、陈立夫、蒋纬国等国共名人,还有大最的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平民、劳工及慰安妇等,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二、《不能忘记的抗战》采用了新颖的编辑手法、结构立体、视野宽阔,既注重整体又不放过生动的细节,以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革命烈和重要历史事件的交互为主线,贯联全书,分为5大部分共100章节。举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战役、人物、故事等等皆被包容。从大历史的背景中来看中国的抗战,别具新意。 三、《不能忘记的抗战》设计新颖,精细,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版面强化信息量、增加了尽可能丰富的传播要素,如在装帧设计中巧妙放入了6万多名阵亡将士的真实名录,既体现出追思、纪念的深沉基调,又增添更多的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和事件的可读性。在大量黑白照片中增加了许多点睛色彩、色块(包括彩色图片)等新元素,既符合悲壮深沉的总体基调,又易为当今青年所接受。 -
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
在日本,一个名叫品实野的人则写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异国的鬼》,那上面的每章每节每页几乎都离不开两个字,松山。 这座大山,雄峙于滇边重镇龙陵县之北,踞怒江天堑之险要,扼滇缅通道之咽喉,山高谷深,易守难攻。半个多世纪前,日军曾利用山上的粗大树木,在绵延不绝的奇峰顽崖之上,构筑了大量堑壕纵横、地道暗通、堡垒密布的坚固工事,并狂妄地宣称:松山是东方的"马其诺防线"。 历史无情地粉碎了日军的狂言,松山使三千余的日军成了“异国的鬼”。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数万将士在卫立煌、宋希濂等将军统帅下,血祭负隅顽抗的日军发起了决死的攻击,经过95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至9月7日,杀声骤歇,三千余顽敌近乎被全歼;远征军第八军之6763名将士也血染松山,壮烈殉国。而今,当年那场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之役的惨烈拼杀硝烟早已散尽。 曾化为一片焦土的主峰,如今新木已拱;石碑上勇者的姓名也岁月肃蚀得模糊不清,唯有烈士的鲜血融入了苍松的年轮。一株株伟岸的苍松宛如一个个抗日将士不灭的灵魂,庄严地挺立在松山之巅,而"滇西雨屏"特有的晴云雨雾则不时地在此飘浮、开腾,像是为烈士的英灵蒙上巨大的白纱。 -
寻访抗战老兵
{这些伟大名字背后的默默无闻者,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细节与人性,是我们最堪珍藏的同仇敌忾,是我们最可信赖的历史真实。} 王春芙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从2005年5月9日到9月2日,《南方都市报》以“寻访抗战老兵”为主题,先后推出了60期特别报道,详细披露了60名老战士在那血与火的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便是这60期特别报道的一个结集。 《南方都市报》编辑部从一开始就准确捕捉到了今年抗战纪念报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今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从4月到8月,我们的记者分赴全国20余省市,包括出境采访至今残留在缅甸边境的原中国军人。采访到的这60名老战士的经历,基本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如果将60篇报道连缀起来,便构成了一部个人化的抗战史。纵观《南方都市报》的这一报道,有着以下几点独特的优势: 一、立足高处,视野广阔,时空跨度大。 与大多数报纸媒体的老兵报道更多呈现本地化倾向不同,南都的“寻访抗战老兵”力图通过老兵的视角,全方位呈现出抗日战争的壮阔与艰苦。因而我们的报道选择对象上是以战役为主轴,力求每一场重大战役都能找到参与过的老兵,因而报道的空间跨度极大,60篇报道完整地构造了抗战的战场态势与战役历程。 二、对于敏感历史题材大胆突破创新,把握分寸得宜。 由于连战访问大陆带来的两岸关系突破,国共两党实现历史性和解,因而今年的抗战纪念活动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功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积极评价。许历农等国民党退役将领也获邀参加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大会,并获得了胡锦涛主席颁发的抗战纪念章。8月3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各次重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很多将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今年对抗战历史的叙述已出现了新的报道空间。 在大胆创新的同时,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舆论导向和报道分寸,坚持以我为主,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使整个报道显得既富有新意,又不失原则。 三、以人为本,贯穿始终的报道切入角度。 《南方都市报》在整个抗战报道中,秉持本报一贯的人文关怀立场,以大历史变动下的个人命运作为贯穿前后的核心报道内容。在老兵报道中,我们选择了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作为报道的主角。以人物为主的叙述角度,使宏大的概念变为有血肉的故事,遥远的历史变为有声音、有呼吸、息息相关的人性。 四、记者全面出击,第一手获取现场资料 《南方都市报》为抗战报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四个月间,先后派出20多名记者分赴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采访,甚至远至缅甸丛林。由于有大量记者第一手的现场采访,因而我们的报道不是单纯的资料整合,而是有古战场的景物变迁,历史当事人的亲历叙述,散存于民间的乡土记忆,以及各地地方志研究专家的核心材料等等,这就使报道显得采访扎实,资料详尽,叙述角度多元。在巨大的历史价值之外,也具有强烈的新闻价值。 空前的规模,巨大的投入,使得《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公共影响力。寻找60个老兵,寻找的是那场战争里千万个为国献身的将士的缩影,寻找的是一个民族在绝望境地艰难复兴的集体记忆。 网易“寻访抗战老兵”专题 http://news.163.com/918/ -
战略与历次战役
《战略与历次战役》参加者者有中国大陆的章百家、杨奎松、李玉贞、马振犊、汪朝光、王奇生、臧运祜、台湾的刘凤翰、日本的波多野澄雄、户部良一、原刚、马场毅、浅野丰美,美国的麦金农,英国的方德万等。他们或从宏观方面考察战前中国的军事实力和中国、日本的各自战略,或从微观角度考察发生在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南以至在缅甸的历次战役和参加的军种。 -
抗战飞行日记
《抗战飞行日记》真实记录了抗日时期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飞行员龚业悌在1937年和1938年每一天的空战、飞行、生活、休闲、养伤等事迹,详细记录了中国抗战初期空军纵横神州、转战南北,英勇打击日寇的壮烈历史,首次披露了作者亲历“8•14”上海大空战、“2•18”武汉大空战、“9•18”南京保卫战、“5•3”、“9•18”重庆大空战等的重要史实细节,被誉为中国空军壮烈抗战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