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
【德】 赫尔曼·库尔克,【德】迪特玛尔·
前言:
印度的历史就是一个伟大文明的迷人史诗。它是一种具有惊人的
文化延续性的历史。今天,它是l/6人类的历史。无论是印度历史学
家,还是外国历史学家,都一直为这个重大的主题所吸引,而每一代也
都撰写出了属于自己那一代的印度历史。最近已有几部印度史著作出
版,当前的作者们因而可能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还要斗
胆撰写另一部印度史呢?
首先,我们两位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的印度史研究进展迅
速,因而需要更加经常地综述新的研究成果,以便反映当前的知识状
况和为进一步的研究抛砖引玉。这种最新的综述正是作者们希望该书
提供的东西。不仅如此,从古至今的印度历史是一个如此庞大的主题,
以至于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作者才能应付得了。因此,对印度历史的许
多考察都是由许多作者集体完成的。不过,这些作者们却很少能够享
有在同一机构中共同工作和在许多年中比较各自对印度史的研究成
果所带来的好处。这是当前作者们的幸运,他们已经在海德堡大学南
亚研究所共同工作了将近二十年。
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他们首次应一家德国出版商的邀请开始
了这项共同的事业。德文版是于1982年出版的,修订版则是在1998
年面世的。首个英文版本是在1986年由位于伦敦的克卢姆一海尔姆
公司旗下的大卫一克卢姆公司出版的。后来,伦敦的劳特利奇出版社
获得了这本书的版权。自此以后,劳特利奇的编辑们有力地推动了这本书的新
版本的面世,而这些新版本似乎已经吸引了许多读者。由于受到他们
工作热情的感染,这两位作者在2003年12月提交了这本书的全新的
英文第四版。他们更新了与当代史相关的部分,还考虑到了该领域中
的新近出版物,以使其能够反映出历史研究的现状。
该书的作者们从与印度、英国和美国同行——其中许多人不能阅
读他们的德文版本——的讨论中获益匪浅。他们很乐意通过这本书与
他们交流。然而,这本教材并不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之间的对话,它是为
学生和普通读者准备的。该书的作者们打算在这里向这些读者做一个
自我介绍。赫尔曼?库尔克在弗赖堡大学研究印度学
(梵语)和历史。他的博士论文是对那部描述了南印度神庙城市奇达姆
巴拉姆的传统的文本——《奇达姆巴拉姆礼赞》的研究。他的第二部主要著作是关于奥里萨的噶加帕提国王的。他曾积极地参加了德国研究理事会的首个
奥里萨研究项目,是《札格纳特崇拜和奥里萨地区传统》一书的主编。之后他
继续从事奥里萨方面的研究,并成为现在仍在进行中的第二个奥里萨
研究项目的协调人。他还研究了印度的历史编纂学、中世纪时期印度
和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形成以及吴哥的神王崇拜。他出版了一部关于印
度和东南亚国王和宗教崇拜的著作,编辑了一卷名为《印度的国家。
1000一1700》的论文集,最近还撰写了另一部德文版的《印度史》。1988年,赫尔曼?库尔克担任了基尔大学新的亚洲史讲座教授。海德堡和基尔之间的距离并
没有减少他与其合著者之间的联系。
迪特玛尔?罗特蒙特在马尔堡和慕尼黑大
学以及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历史和哲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他完成了关于18世纪宾夕法尼亚历史的博士论文。然后,他去了印
度,研究自由运动的历史,研究成果于1965年以德文出版。接下来他
写了一本关于印度与苏联的书和一本关于英国统治下印度农业关系
的十分重要的研究专著。他还用德文为圣雄甘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政
治传记,随后出版了它的英文缩略版。
在20世纪70年代,迪特玛尔?罗特蒙特参与了南亚跨学科地区研
究计划的丹巴德项目。这个项目旨在研究一个印度煤田及其农村腹地
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随后,他致力于研究印度经济史,出版了一部
研究专著《1929一1939年大萧条时期的印度》,接下来是一部一般性教材《1929一
1939年大萧条的全球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兴趣转向印度经济的自由化,编辑了一
本名为《印度的自由化:进展和问题》的论文集。他参与编写了一套名为"20世纪的20天”的德文丛书。当然,“他的那一天”是1947年8月15日。以这个日期为起点,
这本书阐述了亚非去殖民化的历史。
按照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本书的作者们在撰写当前这部教材时
做了分工。赫尔曼?库尔克撰写了第一至第四章。在修改第一章的时
候,他从与基尔大学的马丁?布兰特讷的讨论中获
益良多。迪特玛尔?罗特蒙特不仅撰写了“导言”和第五至第八章,还准
备了整部文稿的英文版本。除了对当前这部教材的贡献外,他还出版
了一部《印度经济史》。这本书的第二版于1993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
该书被认为是《印度史》一书的姊妹卷,不过学生们似乎只喜欢有一部教材,而不
想参考两部著作。由于这个原因,读者们希望在《印度史》中看到经济
方面的内容。因此,当前这个版本增补了一些新段落,以阐明印度经济
史的最重要方面。由于这部教材不能扩充太多,这些论述必然是相当
简略的。
当撰写印度史的时候,人们会在如何处理“印度”这个术语上陷入
进退两难的境地。1947年以前,这个词语所涵盖的地区就是现在通常
所称的南亚,包括孟加拉、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国家。在本书中,后面这
些国家的历史只截至1947年,以后的时期则仅限于印度共和国的历
史。只有盂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发展影响到印度共和国的时候,我们才
会提到这两个国家。一些读者可能愿意看到对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做更
详细的阐述,但这超出了本书的范围。
这本书没有脚注,不过在各章的参考书目中,对文中的某些引文
做了注释。对于印度专门名称和术语的翻译,作者们采用了标准的英
文格式,而省略了变音符。作为一种新举措,当前这个版本附有一个印
度术语表,以便读者能够较容易地了解那些正文中未予详细解释的词
语。近几年来,印度某些重要城市的名字已经改变,也就是说恢复了前
殖民主义时代的名称。当前这部教材保留了先前的名字,因为许多读
者可能还不熟悉那些新名字。还有,像“孟买管区”和“马德拉斯管区”
那样的历史名称是不能转化成“穆姆拜管区”和“金奈管区”这样的现
代名称的。术语表中列出了所有正文中出现的旧名字的新名称。
在这本书中,总的着重点是印度史的结构模式,而不是事件年表。
一个大事年表作为附录列于正文之后。作为一个新尝试,当前这个版
本中添加了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应该会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因为形象
经常胜过文字的力量。
赫尔曼?库尔克
迪特玛尔?罗特蒙特
基尔和海德堡,2003年12月
目录:
导言历史和环境
雅利安人的迁移路线.古代帝国和宗教运动.印度历史的分期.战
车、大象和战争方法.印度历史的区域模式.海上边疆和欧洲列强的
入侵.人口密度的地区模式
第一章西北地区的早期文明
史前时期和印度河文明
四个遗址的剖析.结论.衰落的秘密:一次气候变化?
印度一雅利安人的迁徙和定居
作为历史经验之镜的吠陀经典.雅利安人定居地的扩展.社会分化
和种姓制度的出现.国王的角色.<摩诃婆罗多>中的世界.印度哲
学的出现
第二章伟大的古代帝国
恒河文化的兴起和东方的伟大帝国
向东方的渗透.恒河流域的城市化.佛教的兴起.波斯治下的西部
地区.早期国家的起源.亚历山大印度之战的影响.孔雀帝国的建
立.<政事论>中的政治体系.阿育王,诸神的钟爱
孔雀帝国的终结和北方的入侵者
西北地区的希腊统治者.赛卡王朝:来自中亚的新入侵者.贵霜帝
国:短命的亚洲复合体.“黑暗时代”的辉煌
笈多王朝的古典时代
笈多帝国的结构.臣服和同盟:赛卡王朝和瓦卡塔卡王朝.迦梨陀娑
和古典梵文文学.宗教宽容和政治巩固的时代.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普什亚米特拉王朝和匈奴王朝
南印度的崛起
南印度的地缘政治.地区生态的五种类型.奥里萨的卡拉维拉和安
德拉的沙塔瓦哈那王朝.朱罗王朝、潘迪亚王朝和车腊王朝.国际贸
易和与罗马的联系
第三章印度中世纪早期的地区王国
地区王国的兴起和冲突
哈尔沙和印度中世纪的黎明.地区中心的兴起.拉其普特族的兴起
东印度的帕拉王朝.巴达米的遮娄其王朝.坎奇普拉姆的帕拉瓦王
朝.朱罗王朝的复兴.南印度的大商人
国王、诸侯和祭司:印度教王国的结构
哈尔沙和萨蒙塔:一种新的印度封建主义模式.地区王国的出现.奥
里萨:一项关于中世纪政体演变的个案研究.控制萨蒙塔的艺术.婆
罗门和国王的礼仪主权
神祗、庙宇和诗人:地区文化的成长
印度哲学的新体系.巴克提运动.印度神庙城市的形成.神威与领
土:诸神和他们的萨蒙塔.印度中世纪时期对统一哲学的追求.克里
希纳和湿婆崇拜.文学和语言
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原因和后果
谁在东南亚传播印度文化?.文化输入的机制.佛教僧侣的贡献
东南亚和南印度之间的联系.伊斯兰教的影响
第四章中世纪晚期的宗教共同体和军事封建主义
穆斯林对北印度的征服和德里苏丹国
印度的阿拉伯统治者.加兹尼的马茂德的破坏战争.古尔的穆罕默
德和对北印度的征服.德里苏丹国:一个新的印度帝国.入侵南印度
和抵御蒙古人.阿拉一乌德一丁的行政改革.穆罕默德?图格卢克的
雄图大略.德里苏丹国的黄昏.行政渗透的问题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中部和南部的国家
德干的巴马尼苏丹国.奥里萨的噶加帕提王朝.维查耶那加尔帝国
的建立.维查耶那加尔帝国的荣耀和毁灭.阿玛拉纳雅卡和军事封
第五章莫卧儿帝国的兴衰
大莫卧皇帝及其敌手
咬定青山不放松:巴伯尔成功的秘密.阿克巴的扩张及其对帝国的改
革.奥朗则布与希瓦吉:为南方而斗争
印度的陆权与欧洲的海权
荷兰和英国海权的兴起.国际海洋贸易革命.法国的雄心和衰微
欧洲列强与江河日下的莫卧儿帝国
争夺印度霸权的斗争
欧洲人的军事干涉:步兵对骑兵.罗伯特?克莱武和孟加拉的迪万尼
七年战争和帕尼帕特之战.沃伦?黑斯廷斯:帝国建筑师
第六章殖民统治时期
公司巴哈杜尔:商人与统治者
管理法.英国法与印度法.逃亡农民与永久整理.贸易模式的变革
和印度企业.教育的效用.1857年兵变
殖民地经济
白银的消长.铁路网的延伸.印度工业的命运
英国统治的地区影响
立法、司法和行政.多样的渗透和混杂的传统.东印度:殖民地经济
的中心.阿格拉和奥德联合省的演变.马德拉斯管区:英国影响的限
度.孟买管区和“印度门”.旁遮普和尚武民族.军队的角色和“大
博弈”
宪制改革的模式
摩莱——明托改革和单独选区,蒙塔古一切姆斯福德改革和责任政府
联邦制与1935年<印度政府法>
第七章独立运动与印度分治
印度的独立运动
新印度教与穆斯林的愤恨.新一代的自由派民族主义者.吠檀多、业
瑜珈和民族革命派.孟加拉的分割和极端主义的兴起.第一次世界
大战和自治联盟.甘地和不合作.“一年内实现斯瓦拉吉”.重返宪
政舞台.公民不服从运动和甘地一欧文协议.圆桌会议受挫和教派
裁定.经济民族主义的出现.对“法西斯协定”的恐惧.竞选运动与
就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克里普斯使团和“退出印度”
印度的分治
真纳、拉马特?阿里和巴基斯坦思想.拉合尔决议和两个民族论.西
姆拉会议及其以后.内阁使团方案和分治的到来.蒙巴顿方案和“巴
尔干计划”
第八章共和国时期
国内事务和政治发展
尼赫鲁、帕特尔和印度宪法的制定.混合经济和计划委员会.政党的
谱系.联邦制与各邦的重组.国大党体制与尼赫鲁的继承者.“绿色
革命”与能源危机.“紧急状态”和短命的人民党政府.英迪拉?甘地
的东山再起和魂归故里.拉吉夫?甘地的崛起.少数派政府和印度人
民党的成功
外部事务:全球和地区的维度
尼赫鲁:国际调停人.中国的挑战。巴基斯坦的“全垒打”行动和苏联
的调停.印苏友好和孟加拉的解放.印度的原子弹.美苏之间的印
度.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印度的反应.南亚的区域合作.最近的冲突
与和平前景
展望
印度术语表
大事年表
书目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