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身历史的反思。民国政治学作为新中国政治学的前史,因此具有镜鉴之意。 《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通过对文献与理论的细致梳理和参证,描述了1930年代前后,即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现代化时期,作为一门外来学科的中国政治学与其赖以存续的政治现实之间交相作用的风雨历程。 作者通过研究民国政治学的国家理论、政府理论、政党理论三个研究领域,归纳出“民治与集权”的两个理论特质,进而分析了民国政治学生成的政治社会原因。作者认为,学术与政治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公民社会则是孕育与支撑这一张力的重要空间。 绪论 第一节 民治与集权:对称概念与分析视角 第二节 作为学科的现代政治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论文要素 第一章 民国政治学的滥觞 第一节 1930年代:国家建设的展开 第二节 民国政治学的四期发展 第三节 作为学科学术的政治学之建立 第二章 民治与集权的合奏 第一节 民治与集权:民国政治学的理论特质 第二节 民治:政治和思想的中西璧合 第三节 集权:国家统一性阙失的政治发展选择 第三章 主权与宪政:国家的追求 第一节 国家理论的内在转向及其困难 第二节 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 第三节 民治与宪政 小结 第四章 效能与均权:政府的原则 第一节 对现行政制的批评 第二节 效能政府 第三节 均权政制 小结 第五章 革命与民治:政党的角色 第一节 军政:政党与革命 第二节 训政:党治与民治 第三节 宪政:一党与多党 小结 第六章 悖反式多元政治下的政治学生成 第一节 政治革命与社会自由 第二节 政党构成与学政交流 第三节 弱势独裁与悖反式多元政治 结语 政治与学术的张力: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
你所不识的民国面相
《你所不识的民国面相:直隶地方议会政治1912-1928》由六部分组成。先是纵向梳理直隶地方议会的演变情况;继之对直隶地方议会运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加以分析;其后则将直隶代议政治的实态分为三个横剖面进行专题研究,一是选举的困境,二是议员群体分析,三是地方议会的实际运作,借此管窥当时中国地方政治的转型问题,探究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 进入20世纪以来,地方自治、选举、议会及由此形成的代议政治,这些近现代西方宪政的精华成为国人挽救危机、振衰起弊,进而强国利民的“屠龙之术”。然而,清末民初的自冶推行和代议政治的尝试,却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景象,越来越沦为摆设,只是在经过中国本土因素的改造后,开始和后者糅合起来共同塑造当时中国的政治面向。 直隶地方议会的研究尚属有待开垦的“处女地”。这种“拓荒”工作能为今人和后人提供诸多相关历史知识;不惟如此,著者希冀透过这一北中国地方议会的“标本”,来略加检视近代国人尝试代表政治的一种基本形态——代议政治的得失。 -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本书旨在厘清民国政制演绎的大致脉络,从国家政制建设与实际政治运作的层面,展示民初西方取向的政制建设及实践概貌。内容关乎制度建设者有约法制定、政党建设及国会内阁诸端;关乎政治实际运作者有段祺瑞执政府对北洋势力的整合,地方意识的兴起及中国政治的区域化,以及晚清以来变幻反复的文武关系等。对于这些民国政制史上的重大问题,本书作者作了视角独特的观察和严谨深入的学术及思想诠释。列强及被视为“赤色帝国主义”的苏俄对中国事务的干 预以及作为其反动的强烈民族主义宣示,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些事件通常被 划归外交范畴,但考虑到斯时外交与内政“打成一片”、不复可分的特殊语境,故一并纳入讨论。本书也涉及学术与宗教,以其或与政治趋于一途、或与政治瓜葛纠缠,故多少染上了时代所特有的政治色彩。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政党与国会政治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梁启超与宋教仁议会民主思想之比较 民初国会制度衰亡之政治语境分析 胡适与1934年全国考铨会议 第二编 权势转移与民初政治格局变化 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 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 苏俄、中共与国民党的“左右”分化 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 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民族主义与北伐前的中国外交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的外国因素 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 北洋外交与“华府条约”框架的突破 民族主义与中国教会教育的危机 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 第四编 泛政治化背景下的民国学术与宗教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目标与取径辨析 趋向政治化的近代中国学术 “人权”讨论与胡适的政治思想 基督教与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 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与中国的反教运动 -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