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的历史
《国学的历史》编者在历时5年全面网罗各类资料以备编辑近代国学系年的基础上,挑选近代国学出现以来,各种各样主张和反对国学的代表性文献100余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编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寻绎国学发生、发展、演化的进程,从各个视角层面观察国学是什么,进而正确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国学的有效途径。 -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发展渊源脉络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共34篇,如章太炎《今古文辨义》、梁启超《新史学》、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冯友兰《哲学在当代中国》,等等。 -
国学与汉学
乱世出学人。近代中国学是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如果说不通域外不能知近代史,那么不知中外学术交往,则难以恰当体验近代学术发展。国际汉学家对近代中国学术大家的评点有与国内公意不尽相同之灼见。对王国维、陈垣的推崇中外一致,对梁启超、胡适的看法则相去甚远,对国人推崇陈寅恪则多少有些莫名所以。这其中之因缘,颇值得玩味…… -
国学与汉学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相对于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拿破仑研究,孙中山学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晓。 透过孙中山,关注孙中山周围的陈炯明、戴季陶、胡适诸人,可谓连成一片,满目桑田。 人物研究的曲曲折折,个案与事件层层推进。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枢纽式人物,经验与智慧超凡脱俗,为人 行事往 往逸出常轨;其活动与思想能够勾连同时代的大事要人,对研究者的见识与功力极具考验。作者在深入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虚,通过了解孙中山周围的人事及其内在联系,具体掌握其每一言行的殊境、思维、潜意识甚至无意 识,力求达到了解之同情的境界。 -
历史的本色
本书由作者近年陆续写成并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而成,我们选取其中关涉“晚清民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这一主题的文章共计十四篇独立成书,主要篇目有《从科举到学堂的中西学之争》《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盖棺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清末城镇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歧见、新说与本相》《“北洋军阀”词语再检讨与民国北京政府》《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华南”概念的生成演化与区域研究的检讨》等文,汇集了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晚清民国这阶段中国社会的转型有重要的启发。 用后来的特定分科观念眼界考察并不按照分科发生演化的历史问题,如何顾及历史上人事本身具有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联系,而不至于为了将就分科的范围先入为主地取舍材料以致肢解了事实,或者说,如何才能善用分科的长处,同时又不受其局限而导致偏蔽,尽可能依据各类相关材料,梳理史事本来的时空联系,由全过程和各层面最大限度地展现历史本相与前人本意,实在是治史能否得法的一大关键。 ——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