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
1907年1月,何乐模从英国出发,辗转丹麦、美国、日本等地,跨越大 半个地球来到中国,并深入西北内陆的西安城,意欲获取基督教在华传播历 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于西安本地官民对该碑采 取了保护措施,何乐模最终未能获得景教碑原碑,但在西安仿刻了一通同大 、同质、同重的景教碑,并经由黄河航运、京汉铁路货车运输,以及长江航 运运抵上海,再从上海运往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由此,何乐模 在完成其第二次环球航行的同时,也将景教碑的复制碑从中国西北内陆成功 地运抵美国东海岸。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复制碑的1908-1916年间 ,何乐模以之为模版,用石膏制作了十余通模造碑,分送欧洲、北美洲、中 美洲和亚洲的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与大学,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表了有关景 教碑及其历险过程的演讲,有力地推进了西方世界对于清代后期中国内地的 认识与了解,也极大提升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由此,何乐模仿刻景教碑的活动也成为清代后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 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 《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一书细致入微地记述了何乐模在华北、西 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行程与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山川河流、城镇村落、寺 庙祠宇、道路交通、官绅商民、风情民俗、商业贸易、农业物产等。书中还 附有大量照片,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作者眼中的清末中国自然图景与社会众生 相。《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不仅是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史、景教碑世 界流布史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从历史地理、城市史、社会史、环境史、中 西交流史等学科角度出发研究百多年前中国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中西文化 交流的珍贵史料,堪称清末西方人在华考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
-
十字莲花
本书收集了几乎所有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元代叙利亚文景教写本和碑铭文献,首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不仅是相关学科最为关注的资料集,其研究亦有不少新收获。 -
景风梵声
《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虽然不少主题在学科之内有了一些变化,如中国景教史、中国佛教史等都在近年有一些进步,或许在一些细节上可以修正我的看法。但总的来说,一些文章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和论点在当今中国学术界并没有受到决定性的挑战,如高昌景教的研究、如后妃出家问题、如道宣与江南佛教的研究,这使得《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的刊布有了新的意义,即读者可以在一本书之中很轻易地读到一些尚有学术旨趣的文章,可以省去翻检海内外诸多刊物之辛劳。 -
中国景教
朱谦之(1899~1972),福州市人,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30年代曾同时兼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50年代为北大教授。60年代到中科院哲社部,参与组建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 朱谦之先生在学术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研究视野非常广阔,涉及历史、哲学、文学、音乐、戏剧、考古、政治学、经济学、宗教、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且都有开拓性的成果,不少论著以其精深独到而成为20世纪中国的学术经典,时至今日仍处于领先地位,并被学者大量引用和研究,对当今和未来的思想文化建设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试以几书为例: 《革命哲学》、《无元哲学》、《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是现代史上“五四”思潮的代表作和基本资料。 《文化哲学》中谈到“将来的哲学,应该是文化史的哲学,换言之,即为文化哲学”。此观战在当代世界哲学发展中得到印证。 《老子校释》因搜集版本之丰而被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汉学家会议推誉为最佳研究著作。 《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日本的朱子学》、《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是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研究的代表作,在中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中国古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中国音乐文学史》是音乐文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扶桑国考》和《歌伦布前一千年中国僧人发现美洲史》最早提出了南美大陆与中国有联系,引进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争论。 《中国景教》以其最新、最丰、最深而为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里程碑。 朱先生著作等身,专著42部,译著2部,论文百篇。(著作目录附后)其中一部分近20年有零散出版;一部分只有解放前的版本,世间难得一见;一部分从未出版过。为了让学术界完整地了解朱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大量学术和思想的遗产,编者对之作了全面整理和研究,予以出版。 -
唐代景教再研究
编辑推荐: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本书并非全面系统论述唐代景教,而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误区,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对景教士在唐代中国努力传教的精神及其所取得的业绩,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最后的失败,应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进行分析,作者把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失败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唐朝宗教政策的变化。 本书作者对学界经常使用的传统景教资料,重新考察,重新解读,特别加以辩伪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