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迹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奥地利,反犹太人的潜流已悄悄逼近。犹太小男孩布鲁诺敏感地觉察到和睦的家庭正渐渐被压抑的气氛笼罩。布鲁诺的父亲是功成名就的作家,由于犹太身份遭到报刊舆论的恶意攻击,这使一直白视甚高的父亲性情大变,最终逃避现实,抛弃妻儿,投奔到位尊权重的男爵夫人裙下。 布鲁诺伴随坚忍的母亲尽力帮助身边的同族人,直至在犹太会堂集会时被出卖送往集中营。二十年后,布鲁诺从耶路撒冷重返奥地利故居,他期待的故友旧邻对他似有若无的回避使他深受震撼,那段特殊历史在人们心中烙下的创伤和悔恨并未随时间消逝…… 全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纳粹的迫害,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人性在沉重历史背景下的种种表现:坚忍、背叛和逃避;在平静舒缓的描述中,能时时触碰到作家内心炽热而深沉的爱憎。 -
寄居者
一份漫卷上海的辛德勒名单 一揭人性丑陋本质的疮疤 一曲沦陷区的乱世异国恋 一改命运轨迹的生死追随 无论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即使绝望向生命倒戈,爱情被孤独加持,我都会用尽全力,爱到尽头。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最不古板的地方,全世界的人想在道德上放放假就来上海。 在这里—— 世界报业大亨演绎生死前传 犹太贵族难民在寄居中遗失 钢琴女郎将爱情偷梁换柱…… 屠杀即将肆虐这座城市,他们的命运必将交织缠绕在一起。 -
狗与狼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最为鲜明的作品描述的都是犹太人和俄国人的世界。在《狗与狼》里,她描绘了早期的商人联合会里的资产阶级生活,这些商人享有在基辅居住的权利,而根据尼古拉一世颁布的条令,从原则上来说,这个城市不允许犹太人居住。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并不否定东欧的犹太文明,她的祖父母(雅各夫·马尔居里斯和贝拉·丘吉德洛维奇)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文明,尽管家族有了钱之后,他们远离了它。但是,在伊莱娜的眼里,对于金钱的操纵,积聚由金钱堆砌起来财产都是不名誉的行为,虽然在她的少年时代,包括她成年以后,过的都是大资产阶级的生活。 在描绘犹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时,伊莱娜拾起了所有反犹主义的偏见,将那个时代为犹太人所勾勒的种种偏见性的描述按在他们身上。犹太人的一幅幅画像就这样从她的笔下冒了出来,用的都是最残忍、最讽刺的语汇,而她则带着一种心醉神迷的恐惧欣赏着,尽管她承认自己与他们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点,正是她日后遭受一系列悲剧事件的根由。 -
家庭絮语
意大利国宝级文学大师,二战后欧洲最具影响力巨著,意大利中学生指定读物。 向普鲁斯特致敬的(女版)“追忆似水年华”。 再版数十次,逾百万册,译介成多国语言。 在《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沉重的背景下,呈现了胜于《美丽人生》的欢快与温馨。 家庭絮语散落于记忆深处,穿透黑暗深重的历史,放射出微弱温暖的光。 “我”在都灵一个喧闹的家庭长大。父亲,一个犹太裔大学教授,脾气暴躁,经常大吼大叫;母亲,一个文艺气质的家庭主妇,总喜欢在饭桌上重复地讲那几个故事,纵容父亲的坏脾气;两个哥哥,一个是家庭的骄傲,一个总是不学好;一个姐姐,在青春期爱上普鲁斯特,忧愁地在花园里散步;一个结实强悍的女佣,总是“他”“她”不分,说话颠三倒四;来来往往的家庭的朋友,孩子们的朋友,裁缝,医生……一个熙熙攘攘的20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家庭。 几十年间,墨索里尼上台,种族法实施,二战爆发……哥哥、父亲被捕,“我”的丈夫死在德军监狱,身边的朋友陆续消失。然而这些苦难以一种慌乱甚至滑稽的方式发生,或者只是被悄悄地一笔带过。一家人不论如何颠沛流离,只要他们聚在一起,家人间琐碎而亲切的话语便在继续,伤口便得到愈合,生活便得以继续。 在“我”的记忆中,家人的欢声笑语,像一条河流,充满着最具生命力的种子。 -
猎物
这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于社会上苦苦挣扎。渴望飞黄腾达,以及因为爱情的幻想破灭而自我毁灭的故事。作品以柔美的故事,冷峻的笔调,生动的细节和诙谐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摇摇欲坠的世界里疯狂地向深渊奔跑的人物形象。 -
像自由一样美丽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