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风之树
这套书,也想反映出一点新面貌:它不是一般的选本,而是由研究、文献和经典文本合成的综合性著作。这样的创意,或许能给当下的文坛带来一点新气象。 精彩片段: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土崖的下边,看着远处的背影。一步一颠的,越变越短,先是腿不见了,然后是腰和身子,最后灰黄的塬畔上只剩下一颗晃动的头,只晃了两下,头也不见了,像是沉进了一片看不见底的浑茫的深渊。他想,刘主任这是下沟了,得下十五里。他忽然觉得眼泪要掉下来,他就在心里骂自己,你他妈哭个啥呀你!你怎么这么不坚强呀你!可还是没忍住,眼泪还是流了下来,嘴角上咸咸的。 -
旧址
李锐,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将近两百万字。系列小说《厚土》为其影响较大的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出版有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等体裁的著作。本书为其长篇小说之作。 -
太平风物
本书以古老的传统农具为主要意象,把数千年悠远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放在同一平台上使之碰撞,从而把中国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血肉相连甚至生死与共的关系,表现得刻骨铭心,同时农民在失去土地和失去世世代代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后的茫然,创痛和决绝,也在作家的描绘中格外惊心动魄。 本书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
毛泽东传
本书作者是公认研究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权威。他前后历时四十年,数度修订,撰成本书。他以第一手原始材料为依据,以近身的观察分析为凭借,将毛泽东早年的才具、胆略与豪情,以及其困学勉思,参与、领导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历程,予以历历重现。2012年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也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李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的传记将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内容简介:读书造就了毛泽东。毛泽东本人又是怎样响应历史的召唤,从而使自己成为顺应历史所潮流的伟大人物的?他从学生时代开始,曾为此作过一些怎样的努力?这些努力又给他后来的事业怎样的影响?曾担任过毛泽东秘书的作者李锐从第一手材料的翔实考证和精密分析,引出观点和见解,在《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中为你作答。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分为30章,以毛泽东早年读过的重要书籍和对他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及所接触的时间为纵横线索,对毛泽东的早期思想以及早期历史观等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青春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毛泽东很早就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胆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刻苦用功、好学深思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如此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今天,他又成为中国一面映照历史岁月的镜子,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渡桥,一种给人们带来多种启示的人格象征。 -
廬山會議實錄
前言 1959 年的廬山會議,已經過去30 多年了。 廬山之變影響噹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至深且巨,階級鬥爭的理論與實 踐從此升級,引入黨內,直到中央領導層,終於導致十年動Luan的到來。 1980 年秋,討論《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草稿時, 關於廬山會議,我曾作過一個較長的發言(《簡報》刊出兩萬餘字)。當時 就有中央領導同志催我,將這段史實盡快詳細寫出,否則,許多真相後代 難以弄清。作為一個親身經歷者,自己也覺得義不容辭。但由於工作繁忙 及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動筆。現在利用在青島消夏的時間,將已經收集和 整理過的資料編寫出來。 所寫的是回憶錄,以自己親身經歷為主,同時也記錄了許多史料,尤其 是毛澤東的多次講話,當年並無錄音或正式記錄(如兩次常委會的批彭紀 實是我記錄的),為傳信存真,考慮再三,還是儘可能如原貌都保存下來, 以供黨史研究者參考(這對於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研究,也是很 有用處的)。一般讀來或嫌繁瑣、枯燥,這也是難以兩全,無可奈何之事。 由於人為限制、保密制度和種種清規戒律,當代歷史包括黨史的研究, 還沒有真正進入繁榮時期,離自由討論、科學探索也還很有距離。我這篇 史料性的東西,其中引用的不少資料,其實在十年動Luan中已由紅衛兵散播 開來,國外研究當代中國的學者一直在利用,應該說不再具有機密的性質 了。我現在不能說自己所記的一定全部準確無誤,但我還相信自己的記憶 力和判斷力,一生在寫作方面也是一個謹慎的人,一字一句我都是負責的。 如果有錯誤或不準確之處,希望讀者指正。 廬山會議雖然是當代至關重要的一段史實,牽涉到許多「敏感」的人事, 但畢竟過去30 多年了,可以到「任人評說」的時候了。我們許多老同志尤 其紅軍老同志,寫了許多有價值的回憶錄,這是留給後人的一份珍貴遺產。 我們的黨史上有許多有爭議之事,待做正確結論;不論怎樣,直接或間接 的當事人,將它寫出來,儘管不完善甚或有錯誤,我總覺得寫出比不寫出 好。否則,人亡事滅,說不定歷史會留下空白點或竟成為千古之謎。因此, 史學界所謂要「搶救活資料」,是很有道理的。在廬山時,我親自聽到彭德 懷說過,「我一生不留筆記與文件」。但為了要澄清對自己多年沉重的種種 歷史誤解(「三七開」,執行立三路線,打長沙,打贛州,會理會議,軍分 會指示,二次王明路線,百團大戰,高饒事件,廬山會議等),他終於在待 罪閒居時,寫了《八萬言書》以為申訴;在傷殘囚居時,又如實「交代」 了自己一生經歷。這就是我們現在何等幸運地讀到的《彭德懷自述》。 作為當事人,我提供了這樣一份史料性東西,自己也覺得是了卻了一件 多年來的心事。 再說一句:我期待讀者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