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
《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美国学术界的中国研究成果被逐渐翻译和介绍到国内,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关于清代的研究最热门,更为国内学界关注,美国学者们开辟的一些领域,提出的论点和某些假说都成为近年国内史学界的聚焦点和热门话题。姑且不论这种学术氛围的利弊得失,仅从现已介绍到国内的美国学者的清代研究成果看,大多数带有“中国中心论”观点,即在中国内地的视角下,对中国中心区域的研究。似乎遗漏了美国、中国史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一是美国学者对清代中国西南历史的研究;二是美国“边疆学说”影响下的中国边疆研究的新进展。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正崛起中国西南边疆研究热潮,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正成为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重点之一,反映了美国学术界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学术走向。我们编译这《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此有所弥补和拓展。 -
再造的祖先
1950年代,在建構合法性和穩定邊疆的內外需求下,國家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中緬邊界上的「倮黑族」被改稱為「拉祜族」。然而,被改變的不只是名字,其族群的身份和歷史也被重新改寫:世代生活在西南邊疆並一直與漢人抗爭的「倮匪」,被替換成一個虛構的,從青海而來且與漢人友好共處的「拉祜族」。 拉祜身份替換的例子獨特且意味深長,其背後是知識在國家權力的籠罩下層層扭曲的過程:為配合國家的民族識別工作,歷史學者建立了一套中國民族史論述,確定了漢族的先進性及民族大團結的基調;拉祜族的知識精英依據這套論述,主動為族群塑造了一個符合國家需求的身份;而這種被再造的身份,在知識的多向流動中進入了拉祜村民的日常生活,逐漸替代了族群真正的身份和歷史。 作者經過十五年連續的田野調查,結合全面的史料梳理,剝離出在邊疆政治格局變化與國家主體性建立的背景下,「拉祜族」被邊緣化和重構的過程。同時,通過挖掘「倮黑」在與漢人和官軍的對抗中興起、遷徙的歷史,作者試圖為這個族群找回原本的信仰和身份 。 「希望這本書的讀者們在瞭解了那些塵封在官修史書背後的人們、他們的歷史和命運之後,或許能夠呼出一聲歎息。直到今天,南柵佛房的廢墟仍然靜靜地躺在森林中,沒有人將它與仍舊生活在這裡的人民聯繫在一起。」 ——馬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