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法与信仰
1. 本書是一部史學學術論文集,以“婦女史”為專題, 2. 收錄內地及香港多所大學的學者論文14篇 3. 全書圍繞中國古代女性與社會(包括法律、宗教等方面)的關係立論,內容涵蓋了由周(公元前1046年)至宋(公元1279年)這兩千年間,中國女性之社會地位、社會活動以及信 仰活動的各個方面 本書特色: 1. 本論文集設定了兩個有關女性的研究方向,一是法律,是有關外在的處境;二是宗教信仰,是有關內在的感受。突破了傳統觀念,是對研究的對象和議題的重新思考。 2. 有關性別議題之研究,在史學界已經愈來愈受重視,現在已經由資料的補充發展到理論的建構 3. 論文的作者來自 內地及香港多所大專院校,其中不少是年輕學者,代表了新一代學者的研究趨勢——超越傳統女性史研究是“補遺”的研究心態,進一步思考、深化性別議題。 4. 每位作者皆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到的個人見解,體現在論文中就是:除了與文集大方向相關的論述之外,每篇文章仍有其自身的獨立論述目的,以及個別的發明。 -
由典範到規範
明代的「貞節烈女」指涉到某些固定的道德實踐方式。節婦是犧牲幸福或毀壞身體以維持貞操,烈女則是犧牲生命或遭殺戮以保貞節。當代學術研究對於貞節烈女議題的注意,來自於對婦女族群在中國歷史社會中之處境與地位的關切。貞節烈女符合父系社會功能需求的道德規範,在中國的禮法系統裡,也一直視婦女貞節為維繫社會倫常的重點。明代貞節烈女的數量遠過前代,本文要討論的並不是貞節觀為何加強,而是必須質疑究竟是社會忽然發現了隱藏於閨門內的諸貞女,還是社會貞節觀念的強化,迫使更多的女性開始成為貞節烈女。量的激增,其實無法直接判定社會性質的變化,文獻記載不能區辨上述兩個層次的問題,明代大量出現的貞節烈女所直接反映的,其實是明代社會自身的特質,而非歷史過程中的變化—貞節觀的強化。要掌握明代貞節烈女的意義,必須先將之還原為社會現象來加以探討。 在貞節觀的探討上,基本上有質性與量性兩種研究取徑。所謂的質性研究,是透過現存史料中的例證與現象,論證中國歷代社會貞節觀的變化。然後由回顧與分析可以看到所謂的貞節觀其實是超越個人的社會性傾向與文化氛圍,例證的代表性與推論的有效性,都必須置於這個脈絡下才能夠建立。量性的研究目的則是透過婦女貞節實踐上的普遍化發展,證明貞節觀的嚴格與深化。但必須先克服記載與現實之間的黑暗斷層。本文著重在社會心態角度看,不能將問題過分簡化,假設記載數量的增減,可以直接反映出社會貞節觀的變化。因此在區變了實際的貞節烈女與被記錄的貞節烈女兩個層次後,論文的第一部份析論這些貞節烈女成為文獻記載的各個管道與運作過程,再於第二部份進一步分析此社會機制是如何影響明代的社會心態與集體實踐。簡言之,就是要由量的角度出發,希望經由對貞節烈女現象的特質與在明代演變的研究,能夠對於傳統中國貞節觀的發展與演變,提供一個整體性的視野與理解。 -
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
從古婦女的地位即微渺,被視為附屬品,其藐視意味極濃厚,由本書內之中國婦女的 在室女之地位,已嫁婦之地位,為人母之地 位,女子與公權力,女子犯罪與處罰等等, 可由其中窺看得知,女子的地位究竟被放於何處,受到什麼樣的不平等對待。 -
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
書是一項「改寫歷史」的工作,或說是改寫五四以來一部舊的「婦女受封建制度壓迫史」,重探明清兩代在社會╱政治╱經濟上的劇烈變化與性別關係的強烈互動關係。而近年來不斷挑戰成見、建立新婦女史的努力中,本書正是其中的佼佼之作。 「Precious Records」一詞,是作者直接譯自清代完顏惲珠《蘭閨寶錄》這本最早由婦女編寫的婦女史之書名,因為這被視為盛清婦女典範意識的代表;另一方面,這一書名又何妨解讀為現代婦女史學者珍重處理各種婦女史料的心情──沉埋已久的史料重新「浮出歷史地表」,對整體歷史觀產生重要影響,豈能不視為珍寶? 作者以整體的視野,掃描了影響十八世紀婦女生活的各個層面,舉凡政策、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個人心理等皆包括在內;故婦女由為人女、為人妻到為人母的角色轉換、經濟發展與婦女勞動價值及生存率的關係、文化價值與德言容工的修養等等,在在屬於本書鳥瞰的範圍。在方法學上,作者嘗試結合史學與其他學科,因此大量利用婦女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作。其次,她更有意識地將婦女置於十八世紀歷史的中心地位,揭露男性中心史觀的不足之處,由女性角度出發,探索新的歷史議題。 -
唐代的母子關係
唐代婦女的風貌常讓後世有不少的遐想。在這個時代,除了女皇武則天、楊貴妃和李娃,還有各種類型鮮明的女性,如嚴母、妒妻、勇婦、烈女、孝女和俠女。這些女性看似獨立,其實各有獨特的母子關係:武則天奪走兒子的帝位;嚴母以體罰作為訓子的手段;妒妻防範丈夫外遇,拒絕收養私生子;烈女則攜子寡居,抗拒本家的逼嫁;孝女為尋找父親的骸骨,寧願棄子離家;勇婦和俠女甚至親手殺子、自擇人倫。本書以唐代的母子關係為焦點,嘗試探討這些女性所處的家庭、關係網路、社會文化與歷史環境。 ———————————————————————— 自序 徵引史料縮寫表 導論 第一章 母以子貴:中古命婦制度的演變 第二章 母親的尊榮:公廷、私庭和死後 第三章 父存母歿的禮議與喪儀 第四章 佛教信仰與親子關係 第五章 妻妾嫡庶與母子鏈結 第六章 子嗣有無與生命風險 第七章 母親的身份:文化、生理與社會 第八章 志與養 第九章 母教 第十章 母親角色的脫離 附錄:論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