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病毒中生存
病毒自古以来使人类备受侵扰,但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病毒舞动的海洋中,它们像蜜蜂一样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穿梭,拖着基因片段,嫁接着DNA,传递着遗传物质……病毒对于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古英语里,“病毒”一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具有毁灭性的毒素,另一方面又是创造生命 的物质。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古义竟然千真万确。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以科学严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呈现病毒毁灭与创生的双重性质,讲述人类历史上数次“破解”疫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协同进化的奥秘。
【名家推荐】
新冠病毒的横空出世急剧地增加了人类对病毒的恐惧乃至憎恶,人们甚至想,科学家为什么不想办法消灭病毒。然而病毒是我们这个星球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没有它们,地球生态系统可能会瘫痪。回溯地球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病毒从生命诞生之初就是关键玩家,它们参与甚至塑造了生命进化的历程。《在病毒中生存》以近似演义小说的手法对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进行了风趣的诠释,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可谓雅俗共赏,值得所有人阅读。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张德兴
有关病毒的中文科普书籍不少,但苗德岁先生深厚的进化生物学背景,无疑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要理解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必须学习生物演化论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此外,书中也展露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学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科学与人文之间“两种文化”的鸿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周忠和
-
十月之殇
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拘留营,47人被报告死于急性出血热。微生物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亨利·帕森斯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前往那里调查。他的发现震惊全球——一名新病毒感染者正前往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百万人朝圣。亨利不得不尽一切努力隔离圣城中的所有朝圣者。
面对一场大流行病,已经破裂的全球关系开始接二连三地崩溃......疫情席卷全美,医疗、学校、政府等机构纷纷崩溃,人口锐减。为与家人团聚,亨利踏上艰难的回家之路,并期望能在下一波疫情爆发前,揭露疾病大流行的真相......
推荐:
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一口气看到最后一个字。劳伦斯·赖特想出了一个值得拍成电影的故事。他以一种异常冷静、实事求是的方式,在细致研究的支持下,想象在一种毁灭性新病毒的控制下,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血疫》作者 理查德·普雷斯顿
这本小说无比具有先见之明。可惜我们的领导人缺乏远见。——《纽约时报》
赖特卓绝的想象颇具真实性,《十月之殇》为我们展示了他令人惊叹的预言能力。——著名演员 汤姆·汉克斯
-
血疫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
上帝的跳蚤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围绕鼠疫杆菌、天花病毒、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这四种烈性微生物对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几个不同的侧面阐述微生物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是如何改变、推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人类历史的。 第一章最古老的瘟疫: 鼠疫,也就是曾经改变欧洲格局与面貌的“黑死病”。它葬送了蒙元王朝,让试图重现罗马荣光的查士丁尼大帝壮志难酬,更决定了崇祯、李闯王与吴三桂的个人命运乃至明清两朝的历史性走向。晚清末年,人类与鼠疫的决战发生在东北,以人类的获胜而告终。然而,人类真的获得胜利了吗?鼠疫真的不会卷土重来? 第二章斑点恶魔: 天花,没有鼠疫那么剧烈,但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病毒。几千年来,人类对天花束手无策,侥幸不死的人们也留下终生难消的疤痕。旧大陆对新大陆的征服,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天花:几乎统一墨西哥并开始征服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国在他最强盛最具扩张力的时刻,在天花绽放的那一刻骤然灭亡。发现“牛痘”的爱德华•琴纳,让人类征服了天花,他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医生。 第三章西班牙女郎: 大流感,让1918这个年份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噩梦。那一年,美国人均寿命是39岁。这场为期一年的流感所杀死的人,要比黑死病在二百年中杀死的人多,要比艾滋病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杀死的人多。然而同样拜流感所赐,德国征服世界的野心终成泡影。流感过后,人类寻找引发这一场浩劫的原株病毒的漫长过程,也成为举世瞩目的传奇。 第四章世纪末的救赎: 艾滋病如横空出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像上帝和人类开的一个大玩笑,又像地狱里的魔鬼的一次出击,这一击就命中了人类文明的死穴。透过艾滋病,看到的是人类种种恶习,是科学界争名夺利的丑恶嘴脸以及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艾滋将与我们共存很长很长时间。人类与艾滋,谁胜谁败,这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
高危地带
丛林中的致命病毒、携带高危传染源的人体炸弹、冒死阻截病毒侵袭的科学家……在几年前,这些听起来都像是虚构的科幻小说。而今,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迅速传播,SARS的突然爆发,已经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下一种致命病毒会是什么?下一场灾难又将何时来临? 这本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比任何科幻恐怖噩梦都更加恐怖。 ——今日美国报 这是我读过的最恐怖最精彩的小说之一,甚至超过了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与迈克尔·克莱奇顿。书里的事件是真事,而且就在华盛顿纪念碑的视域之内发生。要命的是,这种事件迟早还会卷土重来。 ——著名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 【内容提要】 1989年冬天,一种源于中非雨林地带的致命传染性病毒埃博拉突然在华盛顿近郊爆发。它的罕见与致命令人不寒而栗,来势不可阻挡,而且无法治愈。在短短的时间内,90%的感染者都无一例外地死亡。 一支由军队和科学家组成的小分队,被秘密源去平息这场病毒传染带来的动乱,但病毒依旧蔓延,如果找不到遏制措施,整个小镇都将从地球上消失…… 本书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揭露了一蟹即发的病毒危机,读来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热带雨林摧毁,原本生长在雨林中的各种致使病毒推动了屏障,开始报复性地四处蔓延,一旦被感染便无药可治,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死状可怖。 丛林中的致命病毒,携带高危传染源的人体炸弹、冒死阻截病毒侵袭的科学家……在几年前,这些听起来都像是虚构的科幻小说。而今,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迅速传播,SARS的突然爆发,已经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下一种致命病毒会是什么?下一场灾难又将何时来临? -
基因病毒
一组DNA代码诱发恐怖病毒 突变的基因让人类自相吞噬 黑死病为什么会在中世纪时突然出现在戈壁沙漠,随后造成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死亡,其原因至今成谜。其实,也无人知道近百年来亚洲为什么爆发那么多传染病和流行性感冒,例如SARS、禽流感。不过,我们非常确定:亚洲会再一次出现袭击全世界的瘟疫。 ──美国疾病管制局,《传染病手册》,2006年5月 人体细胞只有10%属于我们自己!其余都是细菌和寄生虫! 1293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返回意大利。忽必烈汗赐他十四艘大船和六百名卫兵。然而,两年后抵达威尼斯时,却只剩下了两艘船和十八个人。他们究竟遇到了什么?马可•波罗终生闭口不提。 七百多年后,印尼海域深处涌出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恐怖瘟疫,小岛瞬间化为炼狱。西格玛中队的生物学家们前往调查,却无药可医,继而身陷囹圄。 地球的另一端,格雷•皮尔斯指挥官与声称能找到治疗瘟疫方法的女杀手沙岑合作,通过藏在埃及方尖碑里的密码,找到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失落的卷帙。从威尼斯墓穴到伊斯坦布尔的拜占庭教堂,他们一步步追寻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最终来到了依照星辰排列的柬埔寨吴哥城 宏伟神秘的巴戎寺里,他们终于揭开了埋藏在历史和人类基因代码里的惊人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