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目書
本書為西西搜集她隨筆作品中,題材適與耳朵和眼睛直接觸及有關者,編為一冊,聽到的和看到的人間聲色,包括音樂和舞蹈、電影和足球、書籍和文物,乃至於她以極端敏銳的心思偶然遭遇的短暫形象,無不在作者明快而節制的筆下再現,充份表現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深刻和通達。 -
吳煦斌小說集
本書短短十一篇,是作者十多年創作的成果。香港前輩作家劉以鬯論吳煦斌小說謂:「中國現代短篇小說浩如煙海,像《獵人》與《牛》那樣具有獨特風格的,並不多見。讀《金鎖記》,我驚服於張愛玲在小說中顯現的智能。 讀《獵人》與《牛》,吳煦斌在小說中顯現的智能同樣令我驚服。張愛玲是綠叢中的紅,寫小說,有特殊的表現手法。吳煦斌的小說,為數不多,也常能令人感到新鮮。兩人之間只有一點相似:與眾不同,張愛玲小說無處不是刺繡 功夫的纖細精巧,民族色彩濃;吳煦斌的小說民族色彩淡,卻充滿陽剛之美。向叢林與荒野尋找題材的吳煦斌,是一位有抱負的女作家。 -
浮城後記
本書收錄的,是作者在 1992-1994 年間在專欄撰寫的系列散文。這些文章流露了作者在那數年間身處「浮城」的所思所感。在這個城市裏,作者想尋回回家的路,卻發現自己已消耗了那麼多,自己所能擁有的似乎只是零,似乎已甚麼也沒有了;也欲舉步踏上歸途,只是歸期無定。「浮城」也自有另一種時間簡史,是水族館式的、是圍困式的透明;時間在累積着、虛構着、倒數着、混沌着。身處如此的「浮城」,或許只能做一個(精神上的)安那其,只能身在括號之中。這本書是關於生命的強靭和軟弱,關於這個階段和那個階段的鬥爭、拗撬、冷戰和對談。關於人和城市的一段最紛亂消沉的存在。關於精神上的馬戲。關於日常生活的消耗。關於撫之猶覺體溫未散的消失和烏有。關於無限複製以至無法尋回原裝正版的愛或不愛、悲哀或超越悲哀。 -
白髮阿娥及其他
-
遺恨傳奇
對死亡,鍾曉陽有著出奇的愛戀。在腐朽的期待中,她找到了詩的烏托邦。詩與屍、絕唱與絕滅,構成她死亡美學的基礎。寫作於鍾而言,成為點滴鏤刻死亡的儀式;也為飛揚跋扈的當代小說抹上鬼魅陰森的一筆,成為近年「女」「鬼」作家的重要聲音。 -
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
本書是陳智德在一九九六至二零零六年十年間的書評結集,大部分以書話形式寫作,有散文式的抒情,亦具評論性觀點,論新舊書刊,懷人、記事、憶舊、鉤沉,亦回應外在世界。作者十年前參與創辦文學雜誌,進而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本書紀錄了其間對香港文學的觀察。此書絕對是香港文學一個重要記錄。為了增加此書的可讀性,書首更附有作者部分藏書的六個彩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