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移的崖岸
辛其氏以飽含感情的筆墨,鋪寫男女感情轇轕的各色傳奇。如果說她筆下的男性多情而無節制,她的女主角可都有情有理有節,敢愛敢怒敢恨。還有故事背後的時代光影,影影綽綽,窺見香港由貧窮走向富裕的軌跡,胼手胝足在生活邊緣掙扎的民間滄桑,帶出段段無悔的委婉情意,由是益顯動人。 -
普羅旺斯的漢詩
《普羅旺斯的漢詩》是梁秉鈞(也斯)今年最新出版的詩集,收錄由2006年至今未結集的新詩。詩集起源於作者2006年夏天應邀任阿爾卑斯山上沙可慈修道院(Saorge Monastery)駐院作家,以及2008年重訪故地及游歷普羅旺斯所寫的三輯詩作。 也斯表示,近兩年生病了,不能遠行。也寫了一些疾病的詩,但還是非常懷念近六、七年以來那輯從陽光下的沙可慈修道院(Monastère de Saorge)和花園開始的詩,那裏面有些東西給予我很大的安慰,在不安定的日子中令我舒懷。我自然便也用了些時間,把散亂的詩稿能找到的找出來,整理成書。希望這些零散的陽光和花瓣,也能為其他在逆境的人,帶來一點安慰。 -
沉香
- 〈沉香〉的主角阿斌透過太姑婆的牙香樹,追溯香港的「根」——有關「香港」這名稱來源,其中一種說法,乃因本地盛產牙香樹。透過此追溯,阿斌了解到香港 1920年代的大罷工被英軍血腥鎮壓的來龍去脈,及太姑婆一代草根婦女的艱苦命運。一番本來只是好奇的尋根,連結了眼前的社會遭遇,令他開始覺知到當前的社會問題及自己在當中的角色。 - 〈笑喪〉描述編輯文化評論雜誌的一群知識分子,主角林曦一直掙扎於旁觀及參與社會之間,小說由這個掙扎者的角度,描述其成長的友伴、全心投入的行動者林采希。這群知識分子在政治困境中究竟追尋著什麼? - 〈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從一名女性的角度去回溯成長過程,從小學、戀愛到離婚,夾雜著弟弟和弟弟密友小碧撲朔迷離的關係敘述。敘事者不但自省自身的成長,對公共議題的關心也逐漸醒覺…… - 本書三篇小說均從年輕人的成長角度出發,以簡潔的文字勾畫小說人物的思想感受,盡可能立足於庶民生活,見證社會體制在小人物身上輾過的痕跡。李維怡用高度的耐心與細膩的描寫織就了平民的浮世繪,將個人情感體驗和社會問題意識相互結合,讓看似不相干的小說人物慢慢成長、彼此連結,使我們對生存的掙扎有更深刻的體會。 - - - 李奭學、李黎、陳寧、董啟章、韓麗珠 一致推薦 - - 裡頭有些廣東國語也不是問題,布局四平八穩,生命態度相當成熟。 -李奭學評〈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 - - 看似毫無造作、未曾刻意經營的書寫,其實準確而又純熟。 -李黎評〈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 - - 在廣東話裡,「沉」和「尋」同音;「沉香」即是「尋香」。香是根,沉著安穩;也是氣,飄逸自在。再者,就是一種祈禱,一種願望。 - 新書名為《沉香》,我以為重點在「沉」字。這肯定不是低沉的意思,而是沉著、沉勾、沉潛。只要以沉著的態度,往歷史和記憶的深處沉勾,一直沉潛的種種關連和可能性,就會回到日光下,明明可見,有跡可循,有路可依。 -董啟章 - - 因為人物的聲音比作者的聲音強大。在那裡,無論人物與作者都拋下了原來的自己,走向更遙遠也更陌生的地方。 -韓麗珠 - ---尋一縷庶民芳香的正宗港味小說 ---李維怡 香港最尖銳的小說新聲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得主 -
歐洲12國16天遊
小說≪歐洲12國16天遊≫長達三十萬字,曾經營曙光書店、嶺南大學兼任講師馬國明,在十多年前開始構思,寫作則歷時三年。新作講述一個歐遊團的故事,從英國倫敦開始,漫遊德國、瑞士、列茲登士頓、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法國及荷蘭之後,再返回英國希斯魯機場。團友包括書店老闆、國情中心主任、醫生、律師和廚師……這個奇怪組合,在暢遊歐洲十二國的文化衝擊下,擦出映照本土及中土種種缺失的思考火花。作品中你會見到許多疑似「熟口熟面」的人,其中書店老闆叫馮先生,獲團友公認為學識淵博,少了兩點,你就知道他是誰了。 -
離心帶
飄蕩如同殘疾,人們早已接納它是生命裡不可避免的無常。 飄蕩症 最初,只是善忘。無法被緊記的事情像皮屑那樣紛紛脫落。 判別事物的準則變得不確定,方向感出現障礙,有時甚至不知道,想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 身體愈來愈輕,雖然重量並沒有一點改變,內裡一些重要的東西,那用以維持平衡和重心的元素,正在一點一點地流失。 四周的人的臉面,輪廓仍然相同,卻逐漸遙遠。 某一刻,身體終於不受控制地飄起來。 街道依然繁華,高聳建築、黑壓壓人潮、燈柱、老樹,以及被大廈切割成細碎小塊的天空,只是城市逐漸增設各種欄杆、粗麻繩與拒馬,以防人們突來的飄升,需要抓緊什麼來穩住身子。賣氣球的男人接起電話,一個進入飄蕩期的女病者前來求助,而他需以魚絲牽引她行進的方向。 母親失蹤,更多年以前父親在她母親面前飄走,執法者上門搜掠她的屋子,「尋人」取代驅逐攤販成為新的任務,於是她開始朗讀母親的筆記,試圖搜尋線索與氣味:「他們早已知道,對於某些人來說,肉身既沉重,也過分具體和實在,尤其在精神低落的時刻,令人分外難以承擔,只得尋求各種方法,像呼出一口氣那樣,放掉它。」 故事裡,目睹丈夫飄遠的妻子、遺失母親的女兒、眼底飛出黑影的攝影師、黑影爬上臉皮的女人,以及遺失了名字的白日癱瘓者,在不斷上升或癱軟的引力中,飄浮著。 沒有人能預計飄蕩在哪一個階段突然出現, 有些人在青春期結束以後發現自己的身子頻繁地陷入了失重的狀況, 有些人在辭退一份工作或轉換一個伴侶之後的某個黃昏,忽然飄到半空, 有些人在安穩而重複的生活裡,雙腳便毫無先兆地離開了地面…… 齊心推薦 韓麗珠的小說一貫以超寫實的奇想吸引我們閱讀的興味,但卻毫不晦澀,讓人清楚感受到那與我們日常關切的貼近合拍與富含洞見,就像是眼睜睜看著夢境中的自己,那樣的詭異與投入。她新的長篇《離心帶》除了沿襲這樣引人的風格,還隱隱約指向某種之上與之外的超脫路徑,所以瑰奇觀照現實的同時,更見一種精神深度的啟發,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好好思索。 ──朱偉誠(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Sigur Ros的主唱Jonsi一把獨特的嗓音教人繃緊又著迷,他使用冰島語演唱,或者根本是無法被翻譯的自創語言。演唱會上,Jonsi握持大提琴琴弓演奏電吉他,當他凝神刮著弦,那態勢,猶如宰殺一頭束手就擒的獸,然而其中又有一小段特殊聲響的展現,聆聽專輯時,以為用效果器處理過,沒想到現場他只是將電吉他湊進唇間(像吻著獸的身體),隔亙在他與麥克風之間,使電吉他成為一堵會發聲的牆(或者井),那夢幻的聲線便即席吟唱出來了。 韓麗珠的小說,讓我想起Sigur Ros。那裡面有不曾被誰給擁有的東西。 ──孫梓評(詩人、作家) 從《風箏家族》到《離心帶》,韓麗珠總是以高度的想像力,為人的存在問題,賦予了迷人的文學形式。出入於個人與群體之間,是離心,還是向心?要自由,還是束縛?無論是氣球、鏡子,還是「飄蕩症」,都充滿了象徵喻意,探詢著人與自我、與他人的相互關係,以及存在處境的種種問題,耐人品味。 ──梅家玲(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
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
愛情是什麼?這似乎沒有一套標準答案,又或者,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只適用於自己的「答案」。沒有一本書教曉你愛情是什麼,卻總有一本書能讓你領悟、感受、品嚐愛情帶來的甜、酸、苦、辣。不論你是否愛讀之人,不論你有否經歷過愛情這東西,我們誠意邀請各位走進瑪嘉烈與大衛的故事中,尋找一幕幕屬於你,也屬於那誰的戀愛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