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主要对一下4个方面进行的介绍:文明和社会控制、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任务、价值问题。 -
为了人的尊严
日前,著名宪法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最新力作《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一书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新书倾注作者十年心血,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晶,主题是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脉络。该书的出版将为读者重新认识和解读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提供全新的思维视角。 作者张千帆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担任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他还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主编,主要研究中外宪政,并在相关领域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评论240多篇。 新书内容主要是作者在美国期间发表的文章结集,最早的一篇文章发表于2000年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主编的英文版《中国哲学杂志》。新书重在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中的人格尊严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新的道德与政治理论。新书阐发了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精髓,批判了儒家政治传统的先天不足,论证了礼治与宪政在形式上的共通之处,梳理并评价了墨家与道家思想对尊严理念的独到贡献。作为新的话语体系核心,尊严理念不仅是建构中国宪政大厦的起点,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桥梁。 作者认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共同主线是人格尊严这一永恒理念。通过展开讨论儒家、墨家、道家不同学派的诸多差异,得出三个思想流派只是体现了一个共同道德原则的不同方面的结论,那就是人是作为目的的自身,而不是仅仅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这种内含人格尊严的道德愿景只有通过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才能得以实践。 新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衡量每一个政治体制和社会行为的合法性依据,也是重构之后的中国古典哲学流派所共同接受的宪政原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写作,曾经得到张岱年先生生前的指点与肯定。 阅读此书,反思社会与自我:和古代人相比,我们活的有尊严吗? -
民主国家的法官
以色列前最高法院院长巴拉克最为重要的著作。 前加拿大最高法院大法官弗兰克·亚科布奇称,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司法机关在民主国家中的作用贡献甚伟,将大大吸引法官、法律学者、法律学生及政治理论家和其他对法律和法律制度感兴趣的人。 -
伟大的篡权
司法审查毫无疑问是(美国)宪法学中至为重要的篇章。由于美国宪法中没有对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直到马歇尔大法官在联邦最高法院吹响号角,问题才得以浮现出来,从此,司法审查问题已成为美国历代宪法学人进行科研攻关的一个热点难题。 本书选题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集中于司法审查权的有无,以比尔德《最高法院与宪法》的文章为线,辑文十篇。内容大致涉及三个主题:对制宪会议相关资料的挖掘和分析,来证明“宪法之父”们的本意是否要授权法院进行违宪审查;厘清宪制安排下法院与立法的关系;探究司法审查权有限性的理论根源,是权力分立,还是所谓的政治问题。 目 录 上海三联法学文库序 编译者前言 第一篇 最高法院与宪法(查尔斯·比尔德) 第二篇 司法政府(刘易斯·布丁) 第三篇 伟大的篡权(威廉·特里克特) 第四篇 法院和宪法的关系(威廉·梅格斯) 第五篇 美国宪法中的一些瑕疵(沃尔特·克拉克) 第六篇 最高法院和违宪的议会立法(爱德华·S. 考文) 第七篇 司法节制(莫里斯·芬克尔斯坦) 第八篇 政治问题(梅尔维尔·富勒·韦斯顿) 第九篇 有关司法节制的进一步说明(莫里斯·芬克尔斯坦) 第十篇 司法否决与政治民主(布莱恩·F. 穆尔) -
国家、信托与法人
《国家、信托与法人》主要内容:“国家”观念的起源是思想史和政治哲学中永恒的论题。F.W.梅特兰,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律史学家,从法学、历史学和哲学上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在《国家信托与法人》所辑录的论文中,梅特兰不仅深入探讨了“国家是什么”,而且深刻洞见到与国家并存的男些非政治性组织型构国家的方法。这些撰写于一个世纪前的真知灼见,早已成为政治理论和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至今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思想魅力。 -
拉-英-德-汉法律格言辞典
宗教研究在21世纪的中国正步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其学术之探讨既在扩大其广度,亦正体现出其深度。这种发展态势使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自存的人文学科体系而真正得以在华夏亮相。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新时期的宗教研究从一开始即突出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色。学者们的研究表现了一种开放、开明、公平、自由、包容、宽容的现代精神。对于宗教的认识、对其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其意义的诠释已不再是封闭性、单向性的“独唱”,而有着多元声部,汇聚成有机、和谐的“合唱”及“共鸣 ”。而且,在“全球化”的境域中,这种研究也充分展示了其国际性沟通、对话、交流和研习的宏大“景观”。 与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不同,宗教研究的真谛及其成功似应涵盖“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这两大层面。在此,“入乎其内”指深入宗教而了解宗教,弄清宗教本身的所思所想及其话语体系和表述方法,达到一种“真知”和“熟识”,从而能对之作出“不隔”的解释和研究。这就要求研究者应具有“参与性观察”和“同情性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到“同情之默应”或“心性之体会”。所以,宗教研究必须关注、熟悉并了解宗教界本身的信仰前提、思想特征、神学语言、观念表述和知识结构,将之作为我们展开学术研究和思想对话的起点。 而“出乎其外”则是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中立性和公正性之必要。这里,“出乎其外”就是指跳出单纯某一宗教的立场和视角之外,不以其信仰和神学为宗教研究的前提或预设,而对其“真理宣称”和“价值定位”暂加“悬置”,从而能从更为普遍、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研究各种宗教,获得严格的、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结论。 随着宗教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人们了解基本宗教知识、弄清基本宗教术语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尽管已有各种宗教辞典问世,但人们在其阅读、翻译和研究中仍深感这类辞书之不足,从而有着更多、更新的需求。针对这一现实,我们从侧重宗教研究之角度来组织编辑了这套开放性的“宗教研究辞典丛书”,旨在更细致、更深入地解释相关宗教概念、术语、人物和历史知识,从而希望能为广大宗教研究者和相关读者提供一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