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政治与族群历史
陈贤波
都柳江上游土司政治与族群历史的演变,是明以后王朝国家边政制度在贵州地方社会的逐步推行和西南诸省开发的缩影。贯穿于当地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过程的两条脉络,一是土司的存废及支撑土司政治基础的土地控制和催科纳赋的阶序结构的变化,二是当地不同族群阶层在不同时代里对王朝/国家正统性文化的认同和追求。明初中央王朝向贵州黔中交通线以南溪谷山地的渗透,促成了具有卫所背景的烂土司张氏政权在都柳江上游建立起来。土司张氏取代了元代以来当地“蛮官”统治的局面,也在当地培植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透过不断圈占土地,确立以土司为中心的地权关系,土司张氏将土著民纳入催科纳役范围而逐步形成“土民(苗夷)—部将(苗头)—土司”的阶序结构。这贯穿于明代至清初土司沿都柳江支流自南往北的扩张过程中。这项研究,或可增进我们把握民族地区政治过程与文化特质的发生发展的渊源脉络和趋向,更具整体性地理解历史上的西南开发既有力地促进国家整合,又不断在族群历史和文化观念上强化族群分歧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