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镰刀与城市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42-1952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讲述了从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直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的建立秘密党支部等地下活动,以及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对上海市政、警务系统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改造运动,如关闭金融黑市,打击鸦片交易,镇压反革命,遣送难民,改造妓女、舞女和瘾君子,等等。同样是新政权对大城市的治理,为何国民党遭到失败,而共产党却取得了成功?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到分析。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37-1941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动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以及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诸多史实: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抗日活动、“军统”对亲日分子的暗杀、日伪的血腥报复、汪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土”地区的丑恶社会现象等等。
◇战时上海,恐怖暗杀迭出,虽是城市犯罪和各方势力角逐的“歹土”,却也是国共两党敌后抗日的战场。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一部,系统描述了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
◇澄清众多历史问题: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机构中的作用,在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
◇以自由、民主、共和自我标榜,却以专制、独裁、暴力对付共产党等异己力量,注定了国民党政府国家现代化十年努力的失败。
◇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
-
织锦缎
◎一句话推荐
“世事幻变,我们仍是彼此的家园。” 写给女性和她们所拥有的生命力。
--------------------
◎编辑推荐
平凡而灿烂的女性力量
无论是投身改革开放第一波创业浪潮的“琳达”,还是一生追寻爱与真实的“小何”,抑或是看似虚情实则真心的“阿胖嫂”,她们中的每一个都像是我们身边真实生活过的,勇敢迎接命运波澜的女性,她们经历的欢喜与伤痛一如我们曾经历过的,她们选择拼搏或放手也总会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力量或退一步的解脱。
逝去时代的脉动与温情
粢饭糕、葱油面、腌笃鲜、绸缎裙、风凉鞋、黄鱼车、弄堂口、梧桐树、石库门、华亭路,熟悉的一切最终消散成烟,小说又将它们重建起来,让那些已不再拥有的,可以在三个故事的时间里再度被珍惜。
复杂真实的人生况味
个人与时代,情感与命运,爱与被爱,无常与有常,得到与失去,丝丝缕缕纵横交错,哪一场人生不是如此呢?如作者所说:这是这是上海的故事,也是所有人的故事;是女人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是过去的故事,也是今天,明天,不尽的故事。
上海作协副主席杨扬作序推荐,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内容介绍
《织锦缎》是上海作家王嘉馨的首部小说集,包含两篇短篇小说与一篇中篇小说。
阿胖嫂、小何、琳达,她们和你我身边那个也许叫不上全名,终身都被人们以姓氏或绰号简称的人一样,是注定不被铭记的小人物,却各有各的命运波澜及时代性格,竭尽所能地书写着各自的生命史诗,一如她们所生长的这片家园。在这样一座由无数寻常人拥挤而成的都市,在看似望不到边的寻常中,有一种微小而倔强的光,细细碎碎,不声不响,映照着平常日子,却持续生长,直到够将人从自身困境中拔起,一股力气挨着另一股,推推搡搡,构架起这座都市奔流不息的辉煌。
--------------------
希望我的文字在被阅读的同时,能将已消散成烟的,借助读者的眼睛重新构建起来,好让我们明白看见,行至此地,我们来时何路,好让我们心底知道,世事幻变,我们仍是彼此的家园。
——王嘉馨
这种与当下渐行渐远、返归往昔的叙事风格,伴随着淡淡的忧郁,但逼近读者的叙事脚步却是非常坚实,它一步一步向读者靠近,人物、事件、细节强健有力,没有一丝一毫的含糊。这样的作品和笔力,在上海的年轻女作家中,的确有点异样,不能不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
——杨扬(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
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1922-1943
This volume aims both to establish cinema as a vital force in Shanghai culture and to direct attention to early Chinese cinema, a crucial chapter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long neglected by Western scho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