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劇演員
「人生是一場喜劇,而不是我有備而來想面對的悲劇。」遠從摩納哥來尋母的布朗(我)、投機份子瓊斯少校、要來宣揚素食主義的前美國總統候選人史密斯,他們三人開往海地的船上相遇了,在這部以海地為背景的黑色喜劇中扮演喜劇演員的角色。當時的海地由獨裁總統杜瓦利掌權,透過特務系統遂其法西斯統治,把此地變成人間煉獄。在這樣荒謬的大環境下,這一群如張三李四般的小人物只能以另一種荒謬的自嘲態度面對人生。 -
恐怖部
小说以二战中正遭受德国空袭的伦敦为背景,描写了“第五纵队”在英国的恐怖活动。主人公阿瑟·罗在一次义卖游园会上无意中对准了暗号,赢得一块战时难得一见的蛋糕,谁知其中竟藏有记录着军事机密的微型胶卷,于是一介平民阿瑟·罗被卷入一场间谍战,灾难接踵而至。为夺回胶卷,敌方间谍对他紧追不放,精心策划了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招魂术、苦肉计轮番登场,直至一枚炸弹让罗失去记忆……被改名换姓的罗囚禁于疯人院,院里一系列离奇之事令经受了心灵洗礼的罗疑窦丛生。他逃出疯人院,决定亲自弄清所有一切的来龙去脉。随着记忆的复苏,他的疑惑和痛苦也愈加深重。在隆隆的轰炸声中,最后与他单挑的、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他心上人的哥哥…… -
我自己的世界
曾被21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格雷厄姆·格林,特别重视自己的隐私,排斥采访,因此,大众对他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的形象。或许他知道读者们对他兴趣不减,所以,撒手归去之前,他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就是《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这部作品完完全全记录了他的的隐私,以餮读者对他的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格林在“自序”中写到:“我的日记从1965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共有八百多页,我从其中选择出了《我自己的世界》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的自传,以“幸福”始,以“死亡”终,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余年的生活。……这本书中没有我生活中情色的一面,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但是我不希望牵连那些我曾经在自己的世界中爱过的人,虽然我没有力量阻止传记作家们或是记者们在普通世界中写到她们。” -
斯坦布尔列车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斯坦布尔列车》是其第一部“消遣小说”。 故事发生在斯坦布尔列车,这一名噪一时的连接欧亚大陆的东方快车上,围绕逃亡与追捕、梦想与现实展开,浓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各国的社会问题与精神风景。从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德国的科隆、奥地利的维也纳,到塞尔维亚的苏博蒂察,主人公们相继登场:精明又多情的犹太商人迈亚特、高贵而失意的政治流亡者津纳、柔弱而善良的歌舞演员科洛尔、强悍而机敏的小报记者兼女同性恋梅布尔、虚伪又做作的畅销书作家萨沃里、猥琐而凶残的惯偷格伦利希等各色人物,怀揣各自的梦想与企图,在这趟浪漫和冒险之旅上相遇、碰撞,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场景。暴风雪中,革命者津纳为信念命丧异国车站。车至终点君士坦丁堡,虚假的欢乐奢侈、诱惑勾引的气氛消解了对艰难旅程不安的记忆,主人公各自有了不曾预料的归宿,一切恍若隔世。 在这部被作者自称为“刻意讨好读者”的书里,作者假借那部名噪一时的洲际快车,将异国情调、浪漫奇遇与污浊世态及庸常俗事杂糅混合;通过对信仰与背叛的描写,毫不躲闪地直视人类生存中的卑劣和自欺,心怀谴责地将无情的客观实在展示成为某种“消遣读物”。 -
密使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密使》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的气氛与精巧的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的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与犹疑不定。 小说以欧洲某国爆发内战为背景,描写了身心布满战争创伤的学者D受命赴英国购买国内革命的紧缺物资——煤。在赴英的同一条海船上,D发现敌方也派出了密使。于是,上岸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为完成使命,D不断地被敌人甚至自己一方的人下套,眼看就要被逼入绝境。就在他一次次地虎口脱险、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他终于从一个被动消极的“理念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动的人”,完成了从猎物到猎手的角色转换,在使命完成无望的情况下,奋力挫败了敌方的计划。 本书由英国新锐犯罪小说家伊恩·兰金作序。 -
哈瓦那特派员
伍尔摩是一位旅居古巴哈瓦那的英国商人,经营一家吸尘器代理店,并独力扶着十七岁的女儿梅莉。女儿日渐成熟美丽,伍尔摩开始担心她的教育问题,却苦于力不足,无法替她安排好的出路。就在此时,一位神秘的英国情报人员出现了,他选中伍尔摩做为他的下线情报员,以搜集当地的情报。伍尔摩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用身边的事物“制造”情报。英国情报本部深信不疑:将吸尘器草图视为核子武器,衣舞娘当做卧底间谍;敌方的情报部门也跳进来反制,虚构的人物竟一一浮现,而伍摩也陷入危机……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衬托出情报世界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