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天京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ISBN:9787550238237,作者:谭伯牛著 -
战天京
《战天京》讲述的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郭嵩焘等晚清军政名人的故事。作者在充分了解正史的基础上,大量利用书信、奏折、笔记等史料,抱“同情之理解”的态度,鲜活再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晚清军政名人。本书体例融正史、史学论文、演义、评书、历史小说为一体,不仅富有故事性,而且言必有据、杜绝“戏说”,开历史论著之先河,堪称一本前所未有的晚清人物评著。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不仅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曾国藩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张宏杰笔下的曾国藩更具体温。同时,《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填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首次详细研究了一位古代官员的收入与支出,揭示了清代官员的工资条、灰色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关系。 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在做总督的时候,用下属单位进贡的钱,给自己建了一个“小金”库。用这个小金库的钱公款吃喝、送红包。 他老人家在打仗的时候,一遇到左右为难之时,就翻开《易经》,自己算卦。 他曾经十分迷信风水,甚至嘱咐自己的弟弟要好好研究风水之学。不过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对风水置之不问。 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
曾国藩
第一章 裁撤湘军 一 养心殿后阁里的叔嫂密谋 二 官文亲到江宁追查哥老会 三 男爵的座船在九江被查封 四 江湖窃贼泄露了僧格林沁的军事部署 五 借韦俊之头强行撤军 六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七 恭亲王东山再起 第二章 整饬两江 一 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 二 落选士子薛福成上了一道治理两江万言书 三 上治理两江条陈的美少年原来是故人之子 四 践诺开办金陵书局 五 两张告示,三四万两银子就进了海州运判的腰包 六 侯门娇姑爷被裕家派人绑了票 七 看到另一本帐簿,曾国藩不得不让步了 八 彭玉麟焦山还愿 九 慧明法师的启示 十 联合七省总督支持长江水师改制 第三章 三辞江督 一 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订下功课表 二 炮声为北征大壮行色,却惊死了统帅唯一的小外孙 三 国宝被陈国瑞抢去 四 软硬兼施制服了骄兵悍将 五 把捻战胜负押在河防之策上 六 叩谒嘉祥宗圣祖庙 七 武昌城里,巡抚和总督大开内战 八 若许当初亲骑射,河淮处处是高楼 第四章 名毁津门 一 灵谷寺内,曾国藩传授古文秘诀 二 堂堂大清王朝,竟好比一座百年贾府 三 初次陛见太后皇上,曾国藩大失所望 四 终生荣耀到达极点的一天 五 火烧望海楼教堂 六 给儿子留下了遗嘱 七 轿队被拦在天津城外 八 老朽眩晕病发作了,恕不能奉陪 九 关帝庙忽然闹起鬼来 十 委曲求全 十一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十二 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 第五章 马案疑云 一 慈禧太后对马案的态度微妙 二 张文祥校场刺马 三 江宁市民嘴里的马案离奇古怪 四 曾国藩审张文祥,用的是另一种方法 五 张文祥招供 六 马案又起迷雾 第六章 东下巡视 一 水师守备栽在扬州媒婆的手里 二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送了一件时髦礼物 三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四 一个划时代的建议 第七章 黑雨滂沱 一 欧阳夫人择婿的标准与丈夫不同 二 一个苦甜参半的怪梦 三 看看我们湖南的湘妃竹吧 四 艺篁馆里,曾国藩纵论天下人物 五 曾国荃他乡遇旧部 六 前湘军哨长与前太平军师帅成了异姓兄弟 七 康福隐居东梁山 八 左季高是真君子 九 最后一局围棋 十 不信书,信运气 十一 陈广敷三见曾国藩 十二 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 -
曾国藩(第二部)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然而,毛泽东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终生奉之为楷模。或许,我们从其一生的经历中能看出点什么。 -
曾国藩(上中下)
《曾国藩》分为上、中、下三册。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这个曾文正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有哪些特别过人之处,值得这三位如此重视? 但是,近世国人中也有斥曾文正为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的,到后来,汉奸、卖国贼、刽子手,又似乎成了对此人的铁定判辞。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其反差如此之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发人们的无限探索兴趣。那么,就让我们一道推开锈迹斑斑的历史铁门,走进一百五十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时空隧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