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声音•学问

王东杰

历史

历史 思想 近代史

2018-11

东方出版社

目录
序 论 传统的碎片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创生
第一章 “反求诸己”与晚清思想界对进化论的认知
第一节 起步未久的竞争
第二节 “竞于理”与“竞于力”
第三节 天行与人事
第四节 余论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史家寻找中国历史“进化”的努力
第一节 史家的焦虑
第二节 寻找“进步”
第三节 余论
第三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言语文化的兴起
第一节 “言语”的发现
第二节 民权政治与“言语”的勃兴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近代文化的“声音转向”与知识革命
第一节 从取象到拟声
第二节 声音转向中的知识场域
第三节 “声音”的象征意义与知识现代性
第四节 余论
第五章 革命经验与任鸿隽的“建立学界论”
第一节 书生造反与从政生涯
第二节 觇国者“先观学界”
第三节 余论
第六章 “宋学”修养与任鸿隽对科学的诠释
第一节 “字彼之真以道”/ 201
第二节 走向“明道”的“求真”
第三节 结论
第七章 科学和近代道教之污名及其净化
第一节 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道教与“旧文化”
第三节 “学”与近代知识人的道教批判
第四节 道教徒的回应
第五节 道教与中国科学的起源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贯穿于“疑古”与“释古”之间的“故事”眼光
第一节 “层累说”的建设向度
第二节 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
第三节 结论
第九章 从缪钺看文辞修养对现代史学研究的“支援”作用
第一节 史学视野中的“文史结合”
第二节 “文史结合”路径的形成
第三节 现代学风转移与“由文入史”
第四节 结论
征引文献
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维舟的评论
    写得很密实,辨析甚详,问题意识也很敏锐,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变迁与文化调适上,无疑对现有研究有所推动。可能因为沉浸其中甚久,对传统“同情之理解”跃然纸上,且似想通过挖掘这一消逝的“传统”来匡正时弊,其治学似不仅作为职业,还是旨在归复“大道”的自我实现——这固然是士大夫一贯关怀与路径,但在学科日分的当下,试图重现“文史合一”的路径,恐怕甚难。某些章节有几分局限在近代语境,其深远背景和细处似尚可申论,又及,书末征引文献仅五种是外文原版。
  • Lincredible#0的评论
    最基本的论题是探讨异质的传统如何在变局中与西学互动、影响新传统的生成,强调了近代中国学术本身的救国取向,对任鸿隽的注意眼光独到,探讨西学中的相关概念也出人意料地好。做思想史真的要很长时间的冷板凳啊,敬佩!
  • 尚能西711的评论
    头一次看王东杰老师的作品,不得不感叹,为何人家能成为名家,文字功底在那里摆着呢。封底有一句梁启超的话:“古之天下所以一治一乱者何也?恃英雄也。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即世界藉英雄而始成立之说也。故必到人民不依赖英雄之境界,然后为真文明。”直堪玩味!
  • 三首塔的评论
    老王的文章标题不加引号就不舒服
  • 海阔天空祝沽笙的评论
    今天现场见证他的另一本书夺奖,其实这一本也很见功力,得了罗大师真传。
  • 空山的评论
    读完第五至第九章,关于任鸿隽和缪鉞的文章,读来亲切有味,尤其喜欢关于缪先生那篇。2019.2.9
  • Dumka的评论
    进化,言语,科学,历史。喜欢第三、第四章言语文化和声音转向,尤其是言语文化。道教的污名化的写法也有启发。同时文字功底很强,很多观点敏锐,绕不是基于文字本身。和他老师又是不同的风格。
  • Rowe的评论
    王著皆可读
  • 早睡葫芦的评论
    4.5 两章关于声音的没看。
  • [已注销]的评论
    作者视角颇为敏锐细腻,但总有还差一步的感觉。总体来说,序论对各章问题的提炼要比具体内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