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3
前言 7
第一章 新的战斗打响了 11
第二章 “全面出击!” 48
第三章 跨越战线 77
第四章 太湖之战 106
第五章 严冬 138
第六章 兵临城下 169
第七章 决定性的日子 204
第八章 沦陷 230
第九章 恐怖 264
第十章 劫后 297
附录 战斗序列 304
注释 307
参考文献 350
索引 366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它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何铭生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程度。
不同于以阵地战为主要特色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则是装甲车和空中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快节奏的运动战。这是两年后希特勒入侵波兰的“闪电战”的预先上演。面对这场现代化的机械化战争,南京守军的抵抗虽是英勇无畏的,但最终还是在日军的凶猛攻势下归于失败。和淞沪会战一样,南京保卫战不仅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的士兵和平民也同样见证或参与其中。德国顾问、美国记者和英国外交官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一支新的力量也出现在其中,斯大林派出的苏联飞行员在挑战日本人的制空权。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中国人——无数甚至都未留下姓名的士兵和平民。这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他们应该得到历史的重视。
在驻东亚资深记者何铭生的笔下,南京保卫战的史诗故事和南京大屠杀的黑暗篇章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因《上海1937》一书而获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最重要的史实纪录者的身份,因这部开创性的叙事史著作而得到巩固。
这部了不起的作品填补了论述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英文著述中的明显空白,首次全面阐述了1937年的南京战役。作者将出自中国、日本和西方资料来源的研究生动地交织进对军事、外交和文职上下各层面的真知灼见之中。何铭生的这部作品引人瞩目,眼光独到,也许是因为只有一个外国人才能够客观地对待中日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 理查德• B. 弗兰克(Richard B. Frank),《瓜达尔卡纳和垮台》作者
何铭生再次巧妙地将源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广泛素材编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出紧张的个人经历和震惊世界的国际冲突。……当我们注视着一个新近崛起的中国时,何铭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了更接近于中国意识表面的巨大灾难。……何铭生的戏剧化风格为描述20世纪历史的强大作品增添了一种扣人心弦的小说般的品质。——罗伯特•A.卡普(Robert A. Kapp),《四川省和中华民国:省级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7》作者,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
通过阐明苏联空军参战与援助国名党军队的重要性,何铭生澄清了此场战争中一个不那么为人所了解的侧面……书中最后一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最有力的描述,也许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的最好分析。《南京1937》本身就是一本关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另一部作品《上海1937》的绝佳续篇。 ——J.布鲁斯•雅各布斯(J. Bruce Jacobs),莫纳什大学亚洲语言与研究系荣休教授
何铭生很好地把南京陷落的本质和广度联系了起来。他所写的书经过了深入研究,让人手不释卷。他的视角既有战略层面,也有战术层面,其观察既有立足当地的细腻描写,也有来自国际背景的高屋建瓴……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那些想了解在西方国家卷入之前的远东地区的战争本质的人。——克里斯•巴克姆上校(Major Chris Buckham),军事评论员
何铭生从外交和军事两个视角熟练地解释了大到军队调遣,小到单个士兵行动的许多事件,包括中日两国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的考虑,同时巧妙地为南京的沦陷做了铺垫……何铭生在继续为二战亚洲战场的起源提供深受欢迎的、可读性强的、多视角的解读,而这正是其他著述在匆忙地寻求珍珠港事件之后其他事件的真相时通常会掩饰的。 ——《战略之页》(Strategy Page)
在这本出自精心研究的著作中,何铭生审视了从信件和日记中获得的证人证言,并将这些与日本人占领南京后所产生的战斗记载相并列。他的这种努力,使得南京成为传奇城市的确切原因一望而知……对一桩鲜为人知的事件的极有价值的记录……对战争黑暗面的无情揭示。——《军事历史月刊》(Military History Monthly)
此书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不同,不仅在于其所利用的资料来源的多元化,还在于其作者的全球视角……新闻式写作风格使得《南京1937》成为一本能令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乐意阅读的著作。军事战术的分析与日记和回忆录中所揭示的两军官兵的战斗经验及心理状态的生动描绘相互印证。……所附的许多照片和地图更增强了其效果。——《军事史杂志》(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一丝不苟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何铭生将继续撰写这些历史。现在离中国军事史的黄金时代距离还很遥远,但如果像何铭生所著的这类书籍继续出版的话,那么中国二战史的黄金时代就可能为期不远了。—— 战略之桥网站(Strategy Bridge)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本书是海外少有的一本关于抗战当中南京保卫战的专著,借助于官方档案、文献和各种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等多元化来源的资料,拼接起一幅关于南京保卫战全过程的完整图卷。全书由外交层面的国家交涉与斡旋、军事层面的中日两军交战对垒和社会层面的战争之中的中国民众生存状态这三条线索齐头并进,新闻特稿式的写作方式赋予了本书极强的可读性和文字张力。“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甲骨文引进的这本新书,理应在南京和中国其他地区,获得更广泛的阅读。
-
冷战老手的评论现代视野、新闻式写作中国抗战史,写作方法值得大力仿效
-
gucci的评论1937年11月11日,国军从上海战场溃败后,日军高层便形成不扩大派和趁胜追击派的两种势力,多田骏和石原莞尔都主张不要扩大对华战争准备对苏战争,防止日本陷入对华战争泥沼,但是在华的高级将领们磨刀霍霍,急欲取得战功,柳川平助甚至组织第十军少佐以上的军官开会决定是否继续战争,结果是松井石根指令华中方面军不顾军部划定的停火线径直杀向南京。唐生智作为地方军阀,在与蒋介石合作后一直不受重用,他曾负责组织模拟日军进攻南京的军事演习,但他从未真正想过要和南京共存亡,他在负责南京城防的这个任务上是消极和不负责任的,唐从...
-
jiaon的评论北京飞珠海路上起头,中间没放下,跟酒店读了一下午看完。作者是丹麦人,做记者多年,写过1937年的上海,这次是写南京城破的前前后后,给了个全景加细节的描述。简言之,日方在进攻南京之前是犹犹豫豫的,后方被前线拖着走,而国民党政府在是否守住南京时也是没有坚定立场。然后就是滔天的悲剧上演。总体来看,是一部好的特稿。
-
志喜的评论两处人名错误,佐佐木到一译成了东一,桥本京郎应该是桥本欣五郎。
-
翀翙的评论首先这本并不是张纯如式的讲屠城的书,也无血腥插图。主要讲的是淞沪会战后到南京保卫战再到沦陷屠城止于1938年2月。你会发现国军虽节节败退,但并不是学校里告诉你的不战而逃,而且全程没共军的事儿,谁是抗日中流砥柱不言自明。而淞沪会战的日军跟南京屠城的日军基本是上同一波人。从上海到南京其实是场运动战,敌我沿途都在交战。本书其实讲述了两个事件,一个是国军为什么会节节败退,另一个是为什么在南京最后会有屠城,虽无明确答案,但综合各方史实就算是管中窥豹,也对个中原因大致了解。而书最后被定为战犯的松井石根那番话,也...
-
LTX的评论2018已读01。作者运用来自中方、日方以及西方观察者的档案材料建构出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这段时间内的中日战争史,主题虽为战争却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面向。作者作为新闻记者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与场面描写能力,将每一天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栩栩如生,带给读者如观赏纪录片一般的享受。此外,本书在用语上的冷静克制有利于对真相的还原,这在国内的抗战书籍中委实罕见。
-
已注销的评论全书主要从战略&政治层面讲述“南京事件”的背后,因为大屠杀的惨烈,从上海淞沪抗战撤退到南京陷落长江沿岸的抗战将士一直被大众误解,背负着不抵抗的标签;他们和其他为抗战做出贡献牺牲生命的人一样需要被人铭记。 内容对得起出版社学术性非常强。
-
笑望江湖的评论终于等到了这本书!当代最好的关于南京保卫战的历史著作,非常严谨的标准西方式的历史学术著作,注释和参考文献占了四分之一篇幅,同时由于作者是丹麦学者,避免了中国学者写作此类题材难免出现的情绪化立场和悲愤表达(当然并不妨碍作者适度的人道主义立场与判断),叙述冷静客观,文笔简洁克制,史料、照片和地图等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单看可读性在欧美二战历史书籍中也是一流的。在宏观洞察与微观讲述完美结合的记述中,更让人清晰看到了昔日日本鬼子的残暴冷血和灭绝人性,作为中国人,无论多少个世代都不应该也不允许忘记这段血染的...
-
风之影的评论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比较独特,更像是一篇的战地报道。作为一个第三方国家的视点,作者尽量的在展现南京沦陷前后几日里日本、中国以及国际上各方的反映,也让人全景式的了解了那几天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关于战场的描写肯定是重点,太多的第一手资料展现了交战双方的详细心态和目的,尤其是对于最终日军攻破南京城门前后的描述,简直就是历历在目。大屠杀只占了一节,作者也很克制,只要是只想来表述一段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黑暗历史。在战争中,没有一个是幸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