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欢迎词
推荐序一 在建筑中看见自己和世界
推荐序二 阅读身边的环境
前言
引言:下一次环境革命
第1章 可悲的安身之地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我们90%以上的时间都栖息在人造环境中,无意识地体验着建筑环境,然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却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设计”,可能是资源的匮乏,也可能是设计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种可悲之地
赤贫的建成环境
令人堪忧的基础设施
城市与近郊:一样的单调
决策者:房地产开发商与建筑师
掀起一场环境认知的革命
第2章 盲视:体验建成环境
认知是心理、身体、环境三方协作的结果,身体接收外部环境的信息,心理加工身体接收的信息,三者不断感应互动。建筑不止为我们遮风避雨,还影响了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即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认为他人是什么样的人。
认知新范式:我们如何体验建成环境
无意识认知:去街角买牛奶
启动物和空间导航:创造轻松的空间体验
理解环境的两种方式:直接反应与隐喻图式
设计的体验和实际的体验:柏林大屠杀纪念碑群
环境与记忆:建成环境塑造了我们
第3章 认知的身体基础
我们的心理与我们的身体深深牵绊,我们的心理记录了什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结构,还取决于我们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运作模式。比如手比脚的感知更重要,眼睛和耳朵向大脑提供的信息要远多于皮肤,因此,光线、声音、触觉、气味等是体验主要的感受器。
具身心理
身体感知世界
身体被激活:芝加哥的云门
多感官体验:安特卫普溪流博物馆
感知神灵的存在:亚眠大教堂的感觉交响曲
第4章 身体偏爱自然环境
人类在地球上栖息了几十万年,而居住于建成环境不过是近6000年的事。基因学表明,我们天生渴望存在自然元素的环境。我们越容易享有绿色植物、自然光线、露天场所,就能越好地解决问题、吸收信息、掌握自己有限的注意力,这一切都会提高心理幸福感。
人需要自然
自然从光开始
与自然相连:萨克生物研究学院
建筑材质与心理反应
激发想象:来自设计的邀请
融合自然与文化:芬兰国家养老金协会大楼
建筑与自然相嵌:米兰的垂直森林
第5章 人嵌入社会世界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国家、文化,看着不同的街景,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和认知。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却有相同的行为、感受、互动方式。换句话说,建筑塑造了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塑造了人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城市
社会世界是人的活动背景
为什么家是最好的避风港
活动背景助推行为
教学活动背景中的行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第6章 为人而设计
设计可以遵循一定的指导方针,以避免低级的错误。但人的大脑极其复杂、人类体验又超级丰富,设计同时需要遵循体验导向的审美原则——以人为中心,这样将解放设计师,允许他们探索大量可能的构造 。
有序模式
模式化复杂性
在建成环境中融入变化
赋予建筑性格
原则与自由:苏格兰议会综合体
第7章 领悟:丰富环境,改善人生
建筑一旦完工,可能比设计、筹划、建造它的人活得更久,建成环境的设计一定不能被短期利益或狭隘利益所驱使,也不能因为无知而被不当塑造。我们需要符合人类体验的建成环境,来促进有意识的认知,掌控自己的命运,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为子孙后代造福。
人的能力仰赖好的设计
丰富环境可提升人类能力
丰富环境可促进有意识认知,有意识认知可增强自主感
向前看,往前走
图片索引
致谢和照片说明
图片出处
注释
推荐序一 在建筑中看见自己和世界
推荐序二 阅读身边的环境
前言
引言:下一次环境革命
第1章 可悲的安身之地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我们90%以上的时间都栖息在人造环境中,无意识地体验着建筑环境,然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却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设计”,可能是资源的匮乏,也可能是设计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种可悲之地
赤贫的建成环境
令人堪忧的基础设施
城市与近郊:一样的单调
决策者:房地产开发商与建筑师
掀起一场环境认知的革命
第2章 盲视:体验建成环境
认知是心理、身体、环境三方协作的结果,身体接收外部环境的信息,心理加工身体接收的信息,三者不断感应互动。建筑不止为我们遮风避雨,还影响了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即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认为他人是什么样的人。
认知新范式:我们如何体验建成环境
无意识认知:去街角买牛奶
启动物和空间导航:创造轻松的空间体验
理解环境的两种方式:直接反应与隐喻图式
设计的体验和实际的体验:柏林大屠杀纪念碑群
环境与记忆:建成环境塑造了我们
第3章 认知的身体基础
我们的心理与我们的身体深深牵绊,我们的心理记录了什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结构,还取决于我们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运作模式。比如手比脚的感知更重要,眼睛和耳朵向大脑提供的信息要远多于皮肤,因此,光线、声音、触觉、气味等是体验主要的感受器。
具身心理
身体感知世界
身体被激活:芝加哥的云门
多感官体验:安特卫普溪流博物馆
感知神灵的存在:亚眠大教堂的感觉交响曲
第4章 身体偏爱自然环境
人类在地球上栖息了几十万年,而居住于建成环境不过是近6000年的事。基因学表明,我们天生渴望存在自然元素的环境。我们越容易享有绿色植物、自然光线、露天场所,就能越好地解决问题、吸收信息、掌握自己有限的注意力,这一切都会提高心理幸福感。
人需要自然
自然从光开始
与自然相连:萨克生物研究学院
建筑材质与心理反应
激发想象:来自设计的邀请
融合自然与文化:芬兰国家养老金协会大楼
建筑与自然相嵌:米兰的垂直森林
第5章 人嵌入社会世界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国家、文化,看着不同的街景,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和认知。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却有相同的行为、感受、互动方式。换句话说,建筑塑造了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塑造了人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城市
社会世界是人的活动背景
为什么家是最好的避风港
活动背景助推行为
教学活动背景中的行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第6章 为人而设计
设计可以遵循一定的指导方针,以避免低级的错误。但人的大脑极其复杂、人类体验又超级丰富,设计同时需要遵循体验导向的审美原则——以人为中心,这样将解放设计师,允许他们探索大量可能的构造 。
有序模式
模式化复杂性
在建成环境中融入变化
赋予建筑性格
原则与自由:苏格兰议会综合体
第7章 领悟:丰富环境,改善人生
建筑一旦完工,可能比设计、筹划、建造它的人活得更久,建成环境的设计一定不能被短期利益或狭隘利益所驱使,也不能因为无知而被不当塑造。我们需要符合人类体验的建成环境,来促进有意识的认知,掌控自己的命运,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为子孙后代造福。
人的能力仰赖好的设计
丰富环境可提升人类能力
丰富环境可促进有意识认知,有意识认知可增强自主感
向前看,往前走
图片索引
致谢和照片说明
图片出处
注释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建筑不仅是我们栖居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
我们生命中90%的时间都栖息在建筑之中,
我们无意识地感受着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理解我们与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在开阔的空间中,我们更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自然光照和绿植会让我们心率变慢、体质变强?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和行为,或景仰、或宁静、或喜悦、或狂热?
……
此刻,让我们跟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我们身处的世界。本书融合了建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设计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有趣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建筑与我们身体、心灵的连接,帮助探索建筑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幸福,我们又可以如何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而友好。
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从雅典帕特农神庙到曼哈顿世贸中心;从法国亚眠大教堂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圣殿到北京798艺术区。
170多幅建筑图片,开启一次跨越全球的建筑美学体验和人文探索之旅。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一本很厉害的讲建筑的书,我全程跪着读,一片一片划重点写笔记,如果可以的话真想全文背诵。作者用具身认知讲建筑,结合了认知神经心理学,做到了深入浅出,体系完善地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环境又丑又蠢反人类,我们应该如何改进环境,以支持人类的幸福权利。
-
富碱包的评论关于什么是更好的建筑设计,第一,是秩序感;第二,是丰富度;第三,就是自然性。
-
水田英松的评论我知道本书的定位并不是学术的,但是即使作为通俗读物也实在不够好,让我想起一个静脉注射时扎了好几针都找不到血管的小护士。当然和那个小护士不同,这个作者却以为自己找着了,其实只给你一个大大的皮下积液。
-
墙头马上Hao的评论建筑学不仅是造房子,更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审美和视角,我们就能造出什么样的世界。
-
安布的英国时间的评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建筑赏析,对我这种喜欢看建筑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很不错,带来很多思考,提供了一些欣赏建筑的角度。内容比较有深度,不适合速读。mark了很多想去看的建筑。
-
维舟的评论作者提出的是一个后工业社会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体验、互动、与人共生,换言之,建筑不仅被视为机器、商品,还应是有机体。对审美体验匮乏的国内社会来说,这样的理念不失为一味解毒剂。不过,国内的建筑设计师有这样理念的或许也不在少数,问题是,很多时候决定什么建筑设计胜出的,并不只单凭设计本身而已。要整个社会和决策者都慢慢接受这样的理念,那恐怕需要不止一代人的时间。
-
风撼斜阳的评论在这本讲建筑的书里遇到了达马西奥,也算是惊喜了吧。近几年去欧洲玩,能感觉到欧洲城市和国内大城市的巨大区别,不仅是尺度上的,更是设计上的。这便是本书重点所关注的「建成环境」。作者介绍了认知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在设计中的应用,阐述了之前直觉式设计后面的科学道理。还挺感动于作者的号召,让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的童鞋一起来关注这个领域,改进我们的环境,让人更幸福,挖掘更多潜力。
-
已注销人士暗蓝的评论现代人似乎摆脱了被奴役的阴影,但“规训”却又无处不在。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建造符合具身性的、友好的建成环境”,提供了很多正向的案例,但举目所及,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却是压抑的、非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很难讲这些都是有意的“规训”,但它们造成的影响却是必然的。身为个人,我们能做的也许不多,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选择,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利于自己的生活,回避一些“规训”,选择友好和自由。
-
木质的快乐的评论从认知心理学粗略一角切入写建筑是一个蛮难的尝试。从本文的阅读来说,更适合有建筑背景的读者。因为一些名词和场景的想象是有困难的。而对于我来说,建筑学和心理学的部分结合,心理学的部分太浅。贡布里希和舒尔茨那种艺术的写作更抓住我。舒尔茨关于场所精神与现象学的描绘简直就是哲学诗,贡布里希对于艺术过程的心理意义的探索又是如此富有洞见。 虽然本书没有给我提供新的观点,但本书给出的大量建筑例子是让人欣喜的。同时第二章到第四章把建筑与心理学概念建立的联系,已经是中文书籍里少有的内容。 推荐一读。
-
华章经管的评论审美力是更高级的竞争力!建筑设计与心理学、美学的跨界奇书:建筑不仅是我们的栖息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