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奥] 奥托·帕希特

文化

艺术 艺术史

2017-4-1

商务印书馆

目录
中文版序
美术史的实践
一 走近艺术品
二 陌生的空间观念
三 陌生的时间观念
四 “形式的机会”
五 建筑的形式阐释
六 从发展的角度“看”
七 归属与鉴定
八 作为注解的艺术史
九 知识之眼
十 图像志的必要性
十一 书本知识与艺术自主性
十二 比较
十三 历史之链中的艺术品
十四 发展观与决定论
十五 直觉与发展逻辑
十六 历史的不可逆
十七 历史与个体
十八 历史中的延续性问题
注释
奥托·帕希特著述年表
奥托·帕希特维也纳大学开课年表(1963-1972)
插图目录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奥托·帕希特是20世纪伟大的美术史家、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关键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引导读者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品。他强调回到观看本身,美术史所关注的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本书为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一部有关美术史学和研究方法的经典著作。书中荟萃了帕希特杰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探讨了美术史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对发展论、图像志、图像学、风格问题、鉴定、历史与个人、心理学与艺术史研究等做了深刻反思,同时剖析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泽德迈尔等重要美术史家的思想与方法。书中不乏对图像形式的生动描绘,既表现出德语界学者严密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对艺术的直觉感知力。作者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李格尔到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重要艺术史家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回到观看本身。帕赫特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学生和读者懂得面对艺术品时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本书可被列入艺术史经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这使得帕赫特能与沃尔夫林、李格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齐名,成为西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史的布道者。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摸鱼少女阿白的评论
    每一章围绕一个美术史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强调视觉本身,强调以艺术品为中心。序言里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一种研究方法并非始于思辨推论,而是来自对眼睛观察艺术品的感知过程加以理性的思考。艺术史所关注的内容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 [已注销]的评论
    非常好。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艺术史研究的有效方法,不如说是在提醒研究者要注意哪些问题。尤其是在接受过一些基本训练、有一点实践经验之后再来看,想到这些“基本原则”有时曾被自己忽视,如履薄冰。译文流畅,未收录伍德的序言、滥用“[ ]”符号扣一星。外封不耐脏,拿掉封面会获得一种高级感。
  • junepig的评论
    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写法特别扎实,对西方艺术史学史上几种非常重要的学说都进行了很深入的追问。翻译上,总还是有一些别扭的地方,比如“形式的机会”,“锯齿风格”和“棱角风格”的部分。。。
  • 夏後知的评论
    由问题与方法形成的讲稿。每一章用观点的辩驳或实例来呈现一个问题,并进而引出下一个环节。这让整本书有古典音乐的气质。严谨而又有美感。值得反复读。
  • 郁则的评论
    真挚的讲稿,“有意激发年轻艺术史学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节其实都在提出问题引起警惕,尤其是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研究者。对于一般读者,一切合乎情理,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性的说辞进行阐述。例子选用十分精到,也很节制,点到为止。强调了几个问题:艺术对象本身并非艺术作品;在情境中观看(“形势的机会”,知识之眼,比较,历史之链,发展观等等语境);艺术家的理性意志可能与“我们似乎被迫接受的艺术家创作的真正动机完全不同”(怀疑精神以及试错法);对艺术发展逻辑的评估(不断检视已确定的风格序列,“后之...
  • 鹅杆菌的评论
    极好
  • Aimaraimar的评论
    作者本人的艺术感知力,是对其观点的最佳阐释。
  • 会按摩的铲屎官的评论
    艺术史研究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注解。对艺术史研究方法和领域术语的探讨。
  • 风声鹤唳的评论
    可以说是艺术史研究的必读书了,每一章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一种研究方法或规避一种研究误区,阅读体验极佳
  • Dtsemeplz的评论
    从泽德迈尔的直系接班人一窥新维也纳学派。侧重于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讨论了风格断代、细节鉴定等传统美术史研究方法的缺陷(风格断代实际上是从后往前的回溯,而细节鉴定法事实上忽略了艺术家作品中的整体意志。)最重要的地方依然在于其结合泽德迈尔的格式塔心理学调和天才论和历史论的尝试,其中分析伦勃朗如何通过埃尔斯海默、古德特一路而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关于文字描述画面这一实际上涉及图-文转换的艰难任务进行了超前的反思,给我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