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Ⅰ
▼第一章 始于那一天的“建筑”
002 地震发生当日之事
009 从灾区看到的光明
011 身为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011 决定灾后重建的基本立足点
019 海啸与核泄漏事故两种对比鲜明的灾害
020 建筑与安全性
▼第二章 釜石复兴项目
024 同釜石之缘
025 倾听居民的心声
026 我们想同昔日伙伴重回故地朝夕相伴
028 缺乏实际性的复兴规划
030 贴合地域特点的集体住宅提案
032 “人字形木屋顶结构式”集体住宅
035 复苏商业街的尝试
037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榄球场
▼第三章 心灵寄居之所“大众之家”
042 “大众之家”项目
045 倾听生活在临时住房中人们的心声
046 心连心的建筑
050 “建造”与“居住”的一致性
052 “ 大众之家”从这里延续
055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陆前高田的“大众之家”
▼第四章 关于“伊东建筑塾”
062 创建建筑塾
062 建造“格林格林绿化馆”的经历
065 在建筑塾中教授什么?
069 学术建筑教育中的“概念”是什么?
070 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071 拥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 我走过的路
074 学生时代的事
076 启蒙导师菊竹清训
079 首次接触海外的现代建筑
082 对大阪世博会的质疑
083 反映着时代闭塞感的建筑
085 向拥有社会性建筑的转变
088 泡沫时期在东京构思的“形象式建筑”
092 公共建筑处女作
094 欲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
095 仙台媒体中心
097 存在于空间感觉中最底层之物
099 让建筑亲近自然
101 重新思考内与外的关系
105 打破建筑的模式性
▼第六章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110 日本社会中的建筑师
112 被社会型项目敬而远之的建筑师
113 突破批判性的难度
114 改变建筑师与社会间的关系需要什么?
115 对日本客户的期望
117 通过住宅建筑崭露头角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119 从世界资本主义中寻求希望的孤岛
120 资本主义与建筑
121 作为馈赠之物的建筑
122 非艺术型建筑的存在方式
123 建筑应当如何同自然相处?
128 建筑同科学技术的新关系
129 朝向新型建筑原理出发
▼后记
132
Ⅰ
▼第一章 始于那一天的“建筑”
002 地震发生当日之事
009 从灾区看到的光明
011 身为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011 决定灾后重建的基本立足点
019 海啸与核泄漏事故两种对比鲜明的灾害
020 建筑与安全性
▼第二章 釜石复兴项目
024 同釜石之缘
025 倾听居民的心声
026 我们想同昔日伙伴重回故地朝夕相伴
028 缺乏实际性的复兴规划
030 贴合地域特点的集体住宅提案
032 “人字形木屋顶结构式”集体住宅
035 复苏商业街的尝试
037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榄球场
▼第三章 心灵寄居之所“大众之家”
042 “大众之家”项目
045 倾听生活在临时住房中人们的心声
046 心连心的建筑
050 “建造”与“居住”的一致性
052 “ 大众之家”从这里延续
055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陆前高田的“大众之家”
▼第四章 关于“伊东建筑塾”
062 创建建筑塾
062 建造“格林格林绿化馆”的经历
065 在建筑塾中教授什么?
069 学术建筑教育中的“概念”是什么?
070 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071 拥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 我走过的路
074 学生时代的事
076 启蒙导师菊竹清训
079 首次接触海外的现代建筑
082 对大阪世博会的质疑
083 反映着时代闭塞感的建筑
085 向拥有社会性建筑的转变
088 泡沫时期在东京构思的“形象式建筑”
092 公共建筑处女作
094 欲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
095 仙台媒体中心
097 存在于空间感觉中最底层之物
099 让建筑亲近自然
101 重新思考内与外的关系
105 打破建筑的模式性
▼第六章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110 日本社会中的建筑师
112 被社会型项目敬而远之的建筑师
113 突破批判性的难度
114 改变建筑师与社会间的关系需要什么?
115 对日本客户的期望
117 通过住宅建筑崭露头角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119 从世界资本主义中寻求希望的孤岛
120 资本主义与建筑
121 作为馈赠之物的建筑
122 非艺术型建筑的存在方式
123 建筑应当如何同自然相处?
128 建筑同科学技术的新关系
129 朝向新型建筑原理出发
▼后记
132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切和信赖,伊东丰雄开始寻找建筑之旅的起点:建筑究竟为何物?建筑人为何种目的而设计?又如何面对当前社会?
▼伊东丰雄的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场围绕建筑理念的论述,也不单是对他亲身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与往昔道路的简单记录与回顾,而是作为建筑师的他邀请读者一道踏上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之旅。
▼对内与外、自然与建筑、自我与社会等问题的复杂思索自然流淌于伊东平实的文字之间,有如其建筑散发出的轻盈之美,令人回味。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emma的评论看完大概可以理解自己为什么那么讨厌《源泉》的价值观表达了,建筑是为了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的,不是为了什么狗屁的个人主义。加一星,国内这样书还是太少了
-
灯芯绒秋裤的评论本书并没有太多专业性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于社会状况的思考。六月我在上海看了《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再结合这本书,对伊东的理念得以有进一步的了解。比较欣赏的是伊东对于社会的态度:第一,不是以批判,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第二,不是站在社会外部、站在高处,而是融入社会内部、投身其中。
-
潜......的评论个性建筑不应该成为主流,建筑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才是建筑设计存在的意义。
-
先锋reader的评论基本表明了自己的观念:1.建筑要和自然相协调2.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计有情感的作品3.不太赞同过于强调艺术性而和生活完全割裂开来的建筑。这是伊东丰雄的理念,不过并不代表别的观点就是错的,所以《源泉》某种意义上并不错误,个人主义不是原罪,要看你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某篇短评我并不赞同
-
心匠的评论在这本书中伊东回忆了其从事建筑行业以来的思路轨迹。面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建筑思考,由此作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仙台媒体中心和台中歌剧院是他个人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巅峰。他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每一个都是原创,每一个都是面对各自不同环境的独特作品。
-
黎戈的评论伊东丰雄
-
十三所游泳池的评论“我认为,比起单纯地提供共同空间的建造方案,去思考为何现实社会无法很好地去实现建筑师描绘的社区空间这一问题远远更具价值。” “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共同努力克服建筑师身上的利己主义,那么不管是如何另类的设计表现,都会让“凭借个体超越个体”成为可能。”
-
土佐脱藩浪人的评论新鲜热乎
-
飘荡的果壳的评论对于建筑不太了解,但很认同书中所说的:“建筑最初的形态,应当是人们共同建造一物,将其作为集体的东西所推崇,并且共同创造之喜悦的形式,它是一种共同性的体现。”
-
softnan的评论年少冲动,中年沉稳,早年从个体建筑出道,晚年思考以公共建筑立名,作者设计的那幢表参道的房子貌似看到过,在六本木美术馆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