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场

[加拿大] 伊莎白(Isabel,Crook)(美)柯临清(Chri 著,俞锡玑 顾问;(美)贺萧(Gail Hershatter),[美] 韩起澜(Emily Honig) 编,邵达 译,仲志兰 校

文化

近代史

2018-1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目录
序言/伊莎白
鸣谢/伊莎白
引言/贺萧 韩起澜
上篇 本地人
第一章 场镇生活
兴隆场的早期历史
1940 年的场镇
赶场
茶馆与社交
第二章 靠山吃山:农业劳动
旧貌换新颜:从原始山林到密集耕种
田主与佃户:水田耕种概况
住房
衣食
家庭结构与分工
水稻种植
水牛
雇工
第三章 家门口的生财之道
农村原始工业与手工制造
深陷危机的家庭
土匪和受害者
结语
第四章 宗族、地主与地方政体
宗族和宗亲
地主:小池塘里的大泥鳅
大地主曹跃显
保甲制
第五章 袍哥与民间势力
袍哥的源流和发展
袍哥如何进入兴隆场
旧军阀蔡云清
袍哥的组织结构
地下经济
下篇 外来人
第六章 战时改革家
行政改革
教育改革
平民识字运动
唤醒国民意识
协进会"下乡"
协进会的乡建计划
教育实验
结语
第七章 公共卫生
四川公共卫生建设
传统中医
占卜
驱鬼
祷神
西医诊所
结语
第八章 新旧并存的婚俗
缠足与早婚
大操大办
包办婚姻
童养媳
常见离婚形式
结语
第九章 予取予求
税赋
营业税
包税人冯庆云的发迹史
屠宰税
征兵
抓壮丁
不情愿的新兵
壮丁队与民夫
改革呼声
第十章 交锋
禁烟运动
禁赌风波
食盐合作社的兴衰
尾声
参考文献
附录 县各级组织纲要
作者、编者简介
【展开】
内容简介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

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五山的评论
    这书好牛逼啊。虽然我是人类学和历史学的门外汉,但是这本书里丰富的原始资料、生动的叙述、流畅的译笔让我果断打出五星推荐。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极高,内行看门道,我这样的外行看热闹。虽然封面让人无语凝噎,但定价只有58啊,犹豫啥啊。
  • 抵门杠的评论
    草草翻了一遍,作者以参加食盐合作社的组织建立的经历为背景,对四川一个小小的兴隆场(集镇)的社会、经济、风俗、宗族和政治力量都进行了一一详细的梳理,惜说到合作社组建失败部分,分析略单薄了些。作者认为合作社的组织失败是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地方政治力量对合作社的抵制和破坏,所以在组织材料的时候是顺着这个思路去的。力图证明这种传统的社会经济利益构成对新生事物特别是对新生的可能影响利益的事物的抵制。实际上,合作社运动并不是作者描述的只是乡建者的努力,根据档案,食盐合作社实际上是四川盐政,盐专卖制度的一部分...
  • 伯凌的评论
    翻译完美,读起来酣畅淋漓。对1940年代兴隆场的社会生活作了描述,算是一部历史人类学作品。此外,书中对于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对抗描写颇多,也对秘密群体——袍哥——作了细致刻画,不知道王笛老师未来的《袍哥史》作品中会不会引用这一资料。
  • 一只猪头的评论
    这本书的资料收集比《袍哥》详细得多,而且是几位作者亲身在当地工作时所收录。
  • ToujoursFidele的评论
    没劲
  • 小河有姜的评论
    非常好读的田野调查故事,从一个四川集市小镇的诸多层面,看到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改革始终在持续,但是地方势力的盘根错节、复杂的人情关系,导致改革的尝试都走向失败。前两天看有人为抗日中川军的付出而骄傲,但是看这本书就能从最微观层面看到,大规模调动战争资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而这种调动也影响了其他方面改革的进行。不要忽视女性进入乡村的优势,作者在书中收集了很多翔实资料,特别是人物关系和八卦,很多地方读来极有意思。
  • GaAs的评论
    国民政府试图推荐各种社会改革,然而由于在当地糟糕的政治资源和组织力,只能屡做屡败。有时还不如民间组织的推进。
  • 书扬的评论
    挺他麼有意思的,原來生活經驗還能這樣,我只能說自己又鼠目寸光了
  • 王久望的评论
    这是八十年前中国的一隅,也谈不上让人吃惊?不过它加深了一个论断,那些易得的图式,几乎都是不精准的吧。
  • 硫克的评论
    伊莎白全面描述了中国在抗战时期的某个小角落,混乱的社会环境也带有一点秩序,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