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鸡鸣

罗志田

生活

随笔

2019-1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目录
自序
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
国家与世界:五四时代读书人的徘徊
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国器章太炎
越是时代的越永恒:梁启超文本的跨世纪解读
有计划的死 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
永远是他自己的陈独秀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疾病与历史:非常威尔逊
尝试梦想的胡适其人
两个质疑留学的留学生
语语四千年:傅斯年眼中的中国通史
陈寅恪的“古为今用”
非驴非马:陈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
学问真性情:梁漱溟的批评与被批评
凭直觉成大学问:梁漱溟的治学取向和方法
脱弃机械的一片真诚——介绍梁漱溟的《朝话》
要言不烦:缪彦威先生论表述
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纪念吴天墀先生
目光四射的史学大家——吴天墀先生学述
把意境深远的话说得风韵疏淡
北大历史系的地震
追随余师英时读书的日子
罗荣渠先生的“学贯中西”取向
眼光前瞻的学术带头人——怀念隗瀛涛老师
一位坚持自己独立思想的学者——纪念朱维铮先生
朋友不在朝朝暮暮
雾里看花:书与人的故事
与哲学的缘分
七七级:无需复制的一代
【展开】
内容简介

中国的近代是个风云变幻的过渡时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尽管社会定位和自定位都出现了变化,却始终在两难的窘境下徘徊、调适,并继续努力,真如《诗经》所说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封面采蔡元培先生题字)。本书讲述的,就是中国近代这一激变时代的读书人和读书事。

本书为史家罗志田先生的随笔集,集中关注近代读书人的学术与思想世界,包括张之洞、章太炎、梁启超、梁济、陈独秀、胡适、梅光迪、傅斯年、陈寅恪、梁漱溟、缪钺、吴天墀、张芝联等诸先生。本书非学院写作,无意追求系统全面, 所述故事或许惊天动地、荡气回肠,也可能不过就是一些细枝末节。但这些大小不一的行事,多少都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心灵。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已注销]的评论
    下午拿到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读罢想到的第一句话是不久前项飙说的:“要关心古典,但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孔子说了什么、亚里士多德说了什么。而是如果孔子生在今天,掌握同样的信息,他会说什么,会选择什么?”事实上,每一代的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我尚且不明白什么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似乎每一个变局都三千年之未有。
  • 三首塔的评论
    文章真的很棒,但排列组合大法依然让人崩溃
  • 无敌王保长的评论
    其中关于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的那篇讲座稿,堪称金针渡人之作,值得反复玩味。
  • 卡卡的评论
    虽有炒冷饭之嫌,但随处可见作者试图理解前辈读书人的苦心。如认为章太炎的政治见解水平其实极高明,陈独秀南下后仍有相当自由主义色彩并与北京老友保持情谊,陈寅恪行文未必枯燥且有时还会“以文为戏”等。掩卷而思,颇觉感动。书中对一些细节的解释,似乎求之过深,但均言之成理,予人启迪。如对陈寅恪“不古不今”的阐释。之前看过陈老对某出版社的回信,拒绝在书中统一人名,而要在书中杂用名称字号,起初不太理解,但看到作者说陈老作文,表面文字下常潜藏深意,底蕴厚重,余音绕梁,需得细品时,方有所感悟。
  • 小鲁的评论
    只是一些随笔、演讲之类,但罗教授的功底让人不得不服,让人感受到学术与思想的味道。
  • 玛利亚保佑的评论
    陈寅恪的部分惊艳
  • 空山的评论
    虽然大家都吐槽拆书重组,但文章确实都是好文章。现有评分明显低了。也非常期待传说中罗大师还没有出版的专书。
  • 陈澄海的评论
    “不懂马克思主义,历史就做不好。”(p215)迷惑发言。
  • 金日之星的评论
    罗志田老师在序言中做了以人为主体构建思想史的期许,而这本书也提现了他的这份努力。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家国遭际,身份认知,无一不是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而知识人就被卷入了这洪流中。城头变换大王旗,知识人挪移的脚步从道学政的大厦不断坍缩,但古与今,公与私,中与西,民族和世界,传统与未来,这些议题仍然还留在桌面上。那些高大的丰碑指出了前行的路,也印刻着知识人的坚守。
  • 于无声处espier的评论
    往年随笔集,不足的是大幅删去了注释。第七、八、九组是罗回忆、自传(师友、求学、工作)性质的文字,有点料,不时显露大佬幽默的一面(北大历史系地震那篇背后得有多少故事)。20世纪的读书人处于变动时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用罗的话说是“涟漪重叠”,学术与入世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梁启超“与昨日之我战”的心理状态,不仅适用于民国学人,也适用于罗同一辈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