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的正反面
·资深出版人的行业洞察
·解构行业现状 聚焦行业热点 直击行业痛点
·三十年从业经验,多维度思考出版业的形势与发展
·十余个亲历案例,全视角探究各环节的规律和特点
——————————————————★——————————————————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发展和出版单位事业改企业并纷纷上市,中国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作者目睹了这一变革进程,并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亲自参与。作者立足正反两方面,深入、细致地进行描述、剖析、审问和立论,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书中列举众多亲历案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可为中国出版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
艺术的旅程
三十座艺术圣地,一百一十九件经典作品
全彩手绘文明图景,开启跨时空艺术之旅
编辑推荐
◎一场穿越艺术世界的时空旅行。
从37000年前澳大利亚的纳瓦拉加巴曼开始,我们将沿着时间的线索,逐步到达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底比斯、尼尼微,到公元前后的雅典和罗马,经过佛罗伦萨、伦敦、巴黎、维也纳,最后到达2020年的里约热内卢。在进行环球旅行的同时,概观全球艺术的发展轨迹。
◎ 全彩手绘三十座文明之城,沉浸式体验艺术的诞生。
插画家露西·达尔泽尔以细腻多姿的笔触手绘出三十座艺术圣地的代表性景观,让你可以通过画面,直接感受各种文明之间截然不同的风貌。景观中点缀着艺术作品的剪贴图,在文明景观中重现艺术,让作品在诞生之处绽放出新的生命。
◎ 上百件经典作品实拍图,一本书了解全球艺术。
作者和众多研究者从全球数万年的艺术史中精选出上百件经典作品,通过作品实拍图、艺术家创作实景和重要的知识介绍,形成一部丰富而立体的艺术史,让你可以透过作品认识艺术家,透过艺术特色了解它们背后的文明。
◎可读,可感,可游赏,可拓展。
艺术作品在文字和手绘的城市图卷之中展开,又在艺术家的故事和时代的历史中进一步延伸边界。阅读这本书,步入艺术的世界,打开体验生活的更多维度。
媒体推荐
阿龙·罗森把艺术作为历史的切入点,引领读者在文明史的视域中进行了一场壮阔的旅行。每四页一个章节,对影响艺术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进行了介绍,又以彩铅绘制的城市景观图以及原作的复制品、照片剪贴支撑起文本。它的文化视野非常广阔,城市也令人印象深刻。这里有很多可以激起读者好奇心的内容,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索。——《书单》
这本书跨越了大陆和时代,通过艺术对世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地图、插图和照片为文本注入生命,艺术作品的照片穿插在插画家为各种文化代表性景观绘制的彩色素描中。这本书令人耳目一新,它与以欧洲为中心的艺术史著作不同。读完这本书,读者将对人类历史有更广泛的理解。——《学校图书馆期刊》
从三万七千年前的岩画到现代壁画和建筑,这本书围绕着人类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了环球旅行。它的视野非常广泛,不以欧洲为中心。——《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艺术的旅程》是一本适合艺术入门的图文书。它以穿梭艺术世界的时空旅行为特色,带领读者从三万七千年纳瓦拉加巴曼的洞窟壁画出发,纵穿三万七千年历史,分别游览罗马、埃及、吴哥、海泽比、廷巴克图、北京、江户、阿姆斯特丹、纽约、伦敦、巴黎、维也纳、里约热内卢等三十座艺术文化名城。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这些城市的历史渊源,以精致、大幅的手绘图像呈现城市的文明景观,同时穿插以各地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图片及知识介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这是我在你内心深处找到的东西
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凝练50年临床经验,成熟佳作!
荣格“无意识操纵着你的人生,你却称其为命运”。
无论你是正在陷入困境的人,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 内容简介 ◆
遇到问题、陷入痛苦,自己解决不了,不合适向朋友倾诉,也不确定心理咨询是否可以帮助自己,怎么办?不妨先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人想要了解的问题:心理咨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咨询师有什么倾听与引导的技巧?咨询师与来访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咨询师如何发现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又是如何用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供创造性的思路,让人豁然开朗、与自己和解?好起来的标准是什么,被治愈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如果我有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在没有心理咨询师陪伴的情况下,我该如何靠自己面对、思考和处理?
作者凝练超过五十年的临床经验,把心理咨询之所以发挥作用的精髓,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过程就好像:咨询师潜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又重新浮出水面,告诉来访者他在水下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底层逻辑,内隐的动机、愿望与创伤、恐惧,无意识的内心冲突等他意识不到的因素,以及,告诉来访者他该如何帮助自己。
这是一本精彩得有点过分的书。无论你是正在陷入困境的人,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 编辑推荐 ◆
真正的强大,是与内隐的创伤、恐惧、冲突与欲望和解。
这本书将向你们讲述一位精神分析师如何陪伴自己的来访者走向新生。
这种陪伴不是指牵着他的手,
而是与他的无意识紧密相连。
√无意识指向过去,是生命中一些关键性事件衔接而成的过去,它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无形而私人的无意识可以是一种工具:用来倾听来访者的声音,陪伴他们直到其痛苦得到减轻的工具。
√精神分析师在治愈他的来访者的过程中,不仅是彼此知晓什么、表达什么或做什么,还要感受在彼此的无意识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
√精神分析师倾听来访者的过程,是浸入其内心世界,再浮出来并与来访者沟通他感知到的一切的过程。
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过程,
是看到无意识中压抑的创伤、情绪和欲望,
是回到创伤源头的过程,亦是走向新生的过程。
让自己的无意识浮出水面,
客观地看待让你耿耿于怀的心结,才有能力解开它。
◆ 作者简介 ◆
[法] 简-大卫·纳索
1942年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1969起与精神分析家拉康学习、共事以及共同发展精神分析事业达11年。因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建树,于1999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同时身为拉丁美洲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2016年成为墨西哥大学和美国南康涅狄格大学的“荣誉博士”,并担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纳索博士是成人、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家,作家。著有30余本著作,涉及科普、社会及专业学术各个领域。
-
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
◎《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图书
◎《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西雅图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一书以美国中部艾奥瓦州小镇奥尔温为主要对象,考察了美国数以千计小城镇在近30年里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人为改变现状所做的努力。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这些小城镇被土地整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遗忘,当地经济一蹶不振,人口外迁,在农业转型中受困于低收入、失业。此时,毒品趁虚而入,不仅抚慰了贫困无助者的心灵,更在当地形成了毒品经济,一些人开始以此维生。毒品的大行其道,反过来又让疲弱的小镇更加千疮百孔。
染上毒瘾的奥尔温,只是美国各地成千上万个小镇的缩影,它反映了全球化力量之下美国当代小城镇恶性循环的社会现状。而几乎与此同时,欧洲也出现了毒镇现象。对此做道德评判,呼吁个体守法自律,几乎是徒劳的,因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经济,更关乎政治。
作者出生于小城镇,为写此书回故乡定居数年,他观察毒品的产量和消费,结识了自己酗酒但致力于扫除毒品的医生、处理涉毒案犯罪的检察官、与毒瘾斗争多年的瘾君子等小城镇居民……从这样的人身上,观察和呈现美国小镇的死与生,警醒世人。
小城镇的情况不足以用“恶性循环”一词评价,雷丁专注的是当下,冰毒的生产、分销、消费是一个切尔诺贝利级的自我毁灭的灾难,富人赚够了,走了;穷人嗑嗨了,完蛋了。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让我们意识到美国小城镇可能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生活在其中的人富有道德感、勤劳的地方,而是一个被大城市无视、被媒体忽略、日渐衰落变得充满危险和糟糕的地方。
——《华盛顿邮报》
“一本用过去那种走街串巷式的采访完成的书……主要描写的并不是关于毒品和犯罪、身体机能失调和心理绝望的故事,而是一个衰退的时代悲剧……从其生产、销售到消费,雷丁精心展现的冰毒危机,是一种已经达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程度的自发式灾难。”
——沃尔特•基恩《纽约时报书评》
-
盐镇
◎ 编辑推荐
★“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
第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生活、情感与命运的佳作。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 赤诚推荐!
“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伊险峰
★知名媒体人易小荷历时一年沉浸式调查,采访近100位当地居民,以12位女性在阶级、城乡、偏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开一个我们身边的、你不曾了解过的真实的底层中国。
★盐镇,一个位于中国“锈带”的边地小镇,也是4万多个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嬗变阵痛的中国小镇之一。把它作为样本,可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
★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是每一个小镇女性,每一个没有走出去的我们的缩影。
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被同样的历史洗涤,某种程度上她们就是我们。
她们的故事不是历史的注脚,她们就是历史本身。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乡中国。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愤怒的女性”的书,与约翰·斯坦贝克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做的事情一样:触及生活苦难的深处,抱以巨大的怜悯,爱,还有对不公正、对不平等的愤怒。易小荷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感慨“命运”是浅薄的,女性愤怒的指向清晰。
无论是国民性的挖掘,还是性别意识的自觉,易小荷似乎承继了民国一脉,这本书让我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它带给我的震动也同样如此,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
——知名媒体人、作家 伊险峰
《盐镇》对于女性如何在困境中度过漫长时光的关注,及其质感丰富从容不迫,都令人想起最好的女性作家们。同时它也是唤醒我们关于“严肃”一词的记忆的真正的新闻报道,是关于女性的系统性困境的一份扎实的证词。它的内容和质量,都让人不仅意识到女性多么令人同情,还意识到她们多么令人尊敬。
——知名媒体人 李海鹏
十二个女性的人生,照亮小镇所有的后街,成就一曲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颂歌。纵然太史公复生,也不见得会比易小荷做得更好。
——北大历史系教授 罗新
易小荷的《盐镇》读起来鲜明、真实、富于质感。小镇中的每一个人都携带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气息、命运经历从质朴无华的小镇走出来,既呈现了作为个体的血肉气质,也汇入了时代精神的沉渊。在此意义上,小镇、小镇上每一器物和每一个个人都拥有了极为动人的存在感和历史感。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盐镇”。
——作家 梁鸿
多谢小荷的敏锐与深情,这些总被淹没、忽略的故事才来到我们眼前。古镇上的悲喜命运,令我感慨不已。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 许知远
阅读《盐镇》,感受盐浸入创口的切肤之痛;虽写女人,却道出底层民众的惨淡人生;结构性困境隐约可见:贫穷,病痛,暴力、懦弱,无奈,冷漠,麻木的根源所在。一个心怀悲悯的媒体人,如此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难能可贵。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郭于华
-
我身边的恶魔
◎这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积案最多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故事。
◎作者安·鲁尔被誉为“美国最好的真实罪案作家”。
◎本书被誉为“真实罪案的经典之作”。它抓住了普通人的心理——每个人都想知道,是否有个怪物生活在我们周围,甚至与我们朝夕相处。
安•鲁尔被誉为 “美国最好的真实罪案作家”。
《我身边的恶魔》是一部经典的真实罪案之作,是以一手资料写成的犯罪调查笔记和回忆录。首次出版就在英美各大真实罪案作品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多年来不断再版,还被拍成了多部影视作品。
泰德•邦迪是美国积案最多的家喻户晓的连环杀手之一。多年来,他跨州虐杀素不相识的年轻女性,罪行令人发指。他狡猾无比,依仗自己在法学院受过的训练,面对警方和法医的确凿证据一直辩称无辜,并且玩弄法律,戏耍司法人员甚至自己的律师团队,以致判决和行刑数次推迟,拖延了十几年也无法了结,更屡次伺机脱逃。最后,黔驴技穷之际,他突然宣布自己实际杀害过三百多人……
泰德•邦迪至死也没让美国警察放下心来。不仅如此,在他被送上电椅三十多年后,仍有记者在调查他,仍有心理学家在分析他,仍有司法人士在研究他。
作者安•鲁尔离开警队后,在西雅图“危机热线”做志愿者,她在交往中逐渐意识到和她一起做志愿者的泰德正是她的警方正在追踪的连环杀手“泰德”。她和泰德1971年结识,他们的友谊和通信贯穿了他的余生。其间,她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一个寻找凶残的连环杀手的犯罪记者,她用泰德向她描述的他的双重生活,再加上她全程追踪了多地警方的侦破工作以及庭审和媒体报道,以丰富的细节全方位地串起了泰德的整个人生故事。
作为一本扣人心弦、极具爆炸性的真实罪案经典,本书抓住了普通人的心理——每个人都想知道,是否有个怪物生活在我们周围,甚至与我们朝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