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传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从战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到万众瞩目的世界科学巨匠,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壮阔传奇人生!
跨洋亲访本人及众多同时代物理大师,
第一手资料翔实的空前绝后之作!
收录近百张私家照片,增补特别章节,
杨振宁本人签名认可传记版本
★ 编辑推荐 ★
◎ 杨振宁——屹立于世界物理发展史的科学巨匠 ◎
他是掀起革命的首位华人诺奖得主——在 “上帝怎会是左撇子”的质疑声中,与李政道一起大胆提出“宇称不守恒”,破除令整个物理学界一筹莫展的“θ-τ之谜”,不过而立之年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因而感叹人类终于“走出了房门”。
他是为近代物理科学奠基的一代大师——“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的重要理论工作,是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理论规范架构,其方程是近代物理科学300年来九组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杨—巴克斯特方程”被认为是影响拓扑学、量子群、代数等多个领域的基本数学结构。
CP不守恒、电弱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重整化……在杨振宁的学术贡献基础上,相继产生了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甚至还有3位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得主。
他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泰斗级人物。已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在鲍尔科学奖颁奖词中如此形容——杨振宁的贡献“必将对未来世代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 读杨振宁,体味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天才的诞生与成长 ◎
从战火纷飞的祖国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如何成长为攀登学术高峰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出生在动荡的五四年代,文化不高的母亲让四岁的杨振宁在战乱频频的一年中,认识了3000多个方块字;中国学习代数获博士学位第一人的父亲在与儿子下棋的同时,教授他唐诗和古籍知识,在看出其数学天赋后,又请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雷海宗的学生丁则良教授《孟子》,直至他能全篇背诵。
少年杨振宁进入了民气凝聚的西南联大,开始炮火之下的学习生涯,此时不仅他的物理老师是“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等人,他的国文老师更是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和王力……
之后,这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天才来到美国物理学顶尖重镇的芝加哥大学,接受“原子能之父”费米与“氢弹之父”泰勒的教诲。当时,与他一同学习切磋的同窗有日后的美国核武器重要顾问、加州理工学院前校长的戈德伯格,198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施泰因贝格尔,日后的通用原子能公司总裁阿格纽,还有后来替美国海军设计响尾蛇导弹的威尔科克斯等等。
在异国之地,凭借因对中国文化深刻认知而来的信心,这位来自战时中国的天才少年面对不同文化和环境挑战时,不仅以西南联大得来的扎实的物理实力惊艳众人,更是让费米认可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的物理学顶尖学者。
◎ 读杨振宁,追寻物理学与人类科学事业发展的激昂与宏伟 ◎
正如人类科学进步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发现,本书跟随杨振宁的人生轨迹,探寻充满惊异与震荡的诺奖成果诞生录:从“θ-τ之谜”的学界困惑与两个年轻人的大胆假设,到慧眼识珠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的证实,再到杨振宁他们发表时拥挤到就差叫人爬上吊灯的学术报告厅……人类终于在摸索中走出了备受谜题困扰的黑暗房间,一连串令人惊讶的物理发展就此进发,对物质基本结构的看法步步深化。
“量子规范理论是否足够美,以至于它是真确的?”在本书中,我们跟随杨振宁的学术轨迹,探寻秉承这种信念架构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何发展,成为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理论规范架构之一。不止如此,还有数学界与物理学界的互相渗透,以及统计力学和量子流体理论的领域的单位圆定理、在非对角长程序和磁通量量子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等等……通过杨振宁,了解古典物理科学如何在众多科学家的思考交织之中层层垒砌,焕然一新。
通过本书,理解杨振宁深邃清简的学术风格,一同体会万千物理学家在面对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时的庄严感、神圣感与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物理学的荣耀,杨振宁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一个“完整的可用的理论物理系统”能够被建构起来,“用这个系统,宇宙能够用纯粹推导的方式建造起来”。
◎ 读杨振宁,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与深切希冀 ◎
五四时代出生,七岁时在颐和园看王国维殉国处的纪念碑,少年时进入西南联大,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似无止尽的长夜”,而后考取庚款留美,前往世界的舞台……
这位百岁老人,曾因背后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做后盾,而在异国之地从没有过少数民族的感觉;曾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方奔走,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赴美深造,也曾在得知中国原子弹是完全自主研发之后差点止不住泪水……他是一个年代的见证,与家国一道,从长夜步入曙光,再到“天大亮”的晨曦。
◎ 杨振宁签字认可的权威传记版本,新近增补特别章节,完整呈现传奇励志人生 ◎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江才健,作为《中国时报》前科学主笔,曾前往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科学实验室以及重要科学活动,深耕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多年,带着撰写《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经验,穷四年之功,跨洋亲访杨振宁以及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地故旧,整理大量生动详实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众多接收采访的重要科学家如今已离世,使得本传记成为无法复制的空前绝后之作。
本书还收录由杨振宁亲自提供的近百张私家照片,其中涉及众多科学界名留青史的重要人物,在深度刻画这位兼具天才禀赋、谦抑修为的跨世纪人物的同时,展现了他背后整个科学时代的丰富画卷。
另外,本次增订版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特别篇章《再版后记:东篱归根》,不仅对初次出版后杨振宁18年来的生活轨迹进行了补充,还对杨振宁在物理科学历史上的地位给出了一个总体评价。
★ 名人推荐 ★
◎ 江才健先生费时多年所完成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是一部甚具雄心的书。透过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杨先生的学思生涯,也可以管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可以掌握近代物理学的流变与演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
◎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
◎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 我最好的学生就是一个中国人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原子能之父”费米
◎ 杨振宁应该再次得到诺贝尔奖。
——“氢弹之父”泰勒
◎ 在芝加哥大学和费米以及杨振宁、罗森布卢特一起学习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经验。我从杨振宁那里学到的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多。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施泰因贝格尔
◎ 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格雷
★ 内容简介 ★
本书详细梳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对现代物理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深入探寻其学术研究上深邃精简风格与独特科学品位的形成。这本传记不仅描述了杨振宁一生的行止,也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历史地位做了一个总体评价,展示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群星闪耀、蓬勃发展的鲜活剖面。
-
我教过的苦孩子
【内容介绍】
1999年,大学扩招;2000年,大学全面取消分配制度。
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本书作者艾苓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 ,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买房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
贫困会留下哪些持久的心理烙印,又如何突破?
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
本书不仅试图以当事人的口述回答上述问题,更以动情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泥泞中的艰辛摸爬。没有奇迹,只有一点一滴地层层突破,不断累积确定的幸福和成就。作者将其称之为“摸爬式努力”。几乎每个故事都直戳人心,催人泪下!
【编辑推荐】
1.56个寒门学子的阶层跨越,催人泪下的“摸爬式努力”。
2.一位教授的20年追踪记录。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 生,追踪记录他们从出生、求学,到结、婚工作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3.北大教授林小英作序推荐。
在大数据时代讨论教育、贫困、阶层等话题,很多时候会忽略鲜活的个体故事,而艾苓老师选择用当事人口述形式,让我们看到社会、制度、人心的细微肌理。
4.以当事人口述形式,回答“寒门为何再出贵子”。
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
为什么说穷孩子和富孩子的脑电波都不一样?
5.催人泪下,平均每页1个泪点。
艾苓教授:其他阶层孩子是“直升机式成长”,寒门学子则是“摸爬式努力”,正如广为流传的那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但他们从没放弃,他们说没伞的孩子只能拼命跑。
【摘要】
上大学前那个晚上,大哥让大嫂炒了四个菜,请来叔叔、 姐姐和姐夫,一家人为我送行。端起第一盅白酒,大哥泪眼模糊, 四下环顾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咱家终于 有大学生了!”
那天晚上,那些离开的亲人好像就在身边,特别是帮我上学的奶奶,他们都参加了这次团圆饭。我对所有的亲人说:“谢谢你们!放心吧,我一定不负众望!”
——摘自《13章:如果重新开始》
我天生对痛苦后知后觉,对快乐却数倍放大。小时候打完疫苗,可以领到一粒糖豆。我把糖豆放到嘴里,感觉好甜。那时候也没啥零食,为了再领一粒糖豆,我赶紧到后面排队,再打一次疫苗。
——摘自《45章:向温暖靠近》
-
小津之美
小津安二郎是举世皆知的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有多部名作留芳影史。
小津安二郎把自己的爱好和欣赏之物最大限度地融入了电影中。他导演的电影,充满了他的审美意识和兴趣——从衣服时尚、室内装饰、杂货等表层的东西,到演员尤其是女演员的容貌、举止、语气和对话的深层意韵。原节子、三宅邦子、笠智众、佐分利信、东野英治郎等电影明星的音容气质自然而然地在小津电影的气氛中涌现出来。
本书是一本新颖的小津电影评论集,全书分四章,讨论了小津电影中的器物美学、男女演员的选择、镜头中的动作与台词风格的特殊性。
-
制造白痴
荣获 2019 年费米娜杂文奖特别奖
连续 28 周上榜 GfK 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世界报》《解放报》《观点》杂志书评相继报道
版权售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巴西语、日语、俄语等十多种语言,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开电子产品的真实影响
◎ 编辑推荐
☆ 认知神经科学家的科学分析
作者米歇尔·德米尔热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领导一个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小组。本书中的论述综合了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大量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更进一步来说,本书中的结论和立场并不仅仅来自这些研究的结论:作者从统计学的特点和访谈、调查、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开始分析,尤其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上看似矛盾的结论和数据,深入揭示研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 解构“数字原住民”神话,揭示真相
针对各方媒体大肆宣扬的“数字原住民”神话,作者立足生理学基础,向我们强调,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几十万年未曾改变。电子产品诞生以来的这短短几十年不可能带来“基因突变”的儿童,它们不能够改变年轻人的大脑功能。作者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事情的真相是各方都在为自己获取利益,而孩子们正在为其所苦。
☆ 数字化学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美好
在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并不能带来想象中的美好结果,通过人类获得教育的效果总是好于没有任何人际因素的电子产品教学。最能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的儿童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他们本身已获得足够多的人类途径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技术的使用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社会不平等,这将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问题。也因此,法国国际广播集团(RFI)将本书称为“一本公共卫生书”。
☆ 电子产品通过损害人际交往、语言和专注力的发展,威胁下一代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曾经发文指出,人类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弗林效应(智商测试结果逐年增加)1970年代起就不再继续,相反,IQ测试分数在逐年降低。在本书中,语言能力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代表,被用来量化地讨论电子产品对智力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延迟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育,也影响了幼儿的词汇量。而根据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的解释,“词汇量(很好地反映了语言发展的一般状况)可能是衡量一个人整体智力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行动建议,尤其是在结语中。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综合了世界各地进行的大量相关科学研究,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示电子产品对我们孩子的真实影响。电子产品并非一无是处,但现实是,孩子们手里的电子产品最常被用来看视频(短片)、玩电子游戏,以及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这占用了其他更有益活动的时间,更会带来行为障碍(攻击性、抑郁、危险行为等)、智力缺陷(语言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等)和健康问题(肥胖、心血管疾病、预期寿命减少等)。
本书也谴责了在私人领域加强电子产品使用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行为,例如在教育系统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技术,它们使年轻人的发展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继续滥用数字技术和电子产品,未来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不平等,等级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作者甚至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因此,结论也是明确的:小心电子产品,这是慢性毒药!
◎ 推荐
米歇尔·德米尔热把所有关于这个主题的报告、实验、文章等汇编在一起,做了详尽的总结。这可以从近80页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参考文献中得到证明。他的论文导师马克·让纳罗曾教导他:“所有的科学工作都始于对现有文献的精确评估。”
他正在与数字突变儿童的毫无根据的环境话语、该行业跨国公司的强大游说,以及一个城市传说(即国家教育系统必须适应这场革命)作斗争。……这是谁的错?那些有缺陷的研究,那些依赖工业利益的专家,那些提供有偏见、甚至未经核实观点的记者。
—— 弗雷德里克·鲁塞尔(Frédérique Roussel),《解放报》(Libération)
在电子产品与数位科技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被绑架。这本书明确指出数位科技若使用不当,对孩子在认知、情绪与关系互动等方面的伤害,相当值得省思。愿我们在理解过后,都能成为有意识、有觉知的数位科技使用者。
—— 陈志恒,咨商心理师、《脱瘾而出不迷网》作者
我在工作中确实遇到很多由于电子产品和上网问题来访的青少年和儿童。作者基于大量文献和报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电子产品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个体发展的影响。如果想要了解电子产品如何影响一个人,那么阅读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丁梦蕾,个人执业咨询师、浙江省游戏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
我在教学领域工作,有生物学背景,这本书只是收集和记录了数字技术主题下的研究成果,不幸的是,它完全证实了我每天所经历的事情……比起结果和对电子产品有害影响的观察,正是这种面对问题时的无动于衷让我失语……阅读这本书,甚至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自己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习惯……它让你思考……
—— 法国亚马逊读者
内容非常出色,例子很有启发性。我曾在电子游戏行业工作了15年,自从我女儿出生后,我完全改变了我的做法。今天她已经9岁了,我已经在应用本书中给出的优秀建议……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即那些自称是专家的人提供建议并让父母放心,但实际上他们是为这个行业工作的!
—— 法国亚马逊读者
-
人物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完结篇
★《故事》译者、资深电影人周铁东再执译笔
★麦基集大成之作,融会故事原理、剖析对白、揭示人性,创造只属于你的人物宇宙。
★人物是一件艺术品,生于作者的心智子宫,安卧于故事的怀抱,注定要得永生。
★23万字,11幅卡司示意图 ,从奥德修斯到绝命毒师,从真探到漫威,深度剖析人物卡司
★430余部电影剧作小说,420余名导演演员作家,麦基私人片单推荐,文艺爱好者扫片指南
《人物》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人物礼赞,探讨人物发明的灵感源泉,并为塑造你的才华奠定基础,以创作出具有超级想象力的虚构人物。第二部,人物创作,阐述见所未见的人物创作,从“由表及里”的方法开始,过渡到“从内到外”,拓展到多维度和复杂性,最后以最为极端的角色作结。第三部,人 物宇宙,书写类型人物、表演以及读者/ 观众/ 人物关系。第四部,人物关系,通过铺陈五部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剧中人物”来阐明卡司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
在美国教历史
本书是由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三十一位会员撰写的文集,分享了他们从留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历程。这些作者大多在美求学后走上了教学和科研岗位,任职学校涵盖美国各类型的高校,教龄最长的超过三十年,最短的也有十年。教学领域涵盖中国史、中华文明史、东亚史、亚洲史、中美关系史、美国史、亚裔美国人史、西方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外法律史、妇女史、族裔史、史学史和全球史等。本书不仅提供了一种与留学生视角不同的关于美国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新知识,而且展示了具有双重或多重学术背景的跨文化知识人在全球化时代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培养等问题的观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