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时代的我们

[意] 保罗·乔尔达诺

文化

纪实 意大利 保罗·乔尔达诺 社科 社会学 非虚构 散文 外国文学

2021-1

上海译文出版社

目录
那些我不愿忘记的事 - 001
新冠时代的我们
宅在家里 - 011
怪咖的午后 - 015
传染的数学 - 017
传染指数 - 019
在这个非线性的疯狂世界 - 023
阻止传染 - 025
希望情况会更好 - 027
真正阻止传染 - 029
谨慎的数学 - 031
手足口病 - 035
隔离的困境 - 037
反对宿命论 - 039
再次反对宿命论 - 043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045
飞翔 - 047
混乱 - 049
在市场 - 051
在超市 - 053
迁移 - 055
太过容易的预言 - 057
发胶 - 059
病菌 - 063
专家 - 067
外国的跨国公司 - 069
长城 - 073
潘神 - 075
数日子 - 079
附录
罗马封城记 - 085
【展开】
内容简介

《质数的孤独》作者、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日记”

在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从未想过要为丢垃圾获得许可。

我们从未想过要按照民防部的新闻简报来安排每一天的生活。

我们也从未想过会有人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死去。

这样的事不应发生在这里,发生在我们身边。”

《新冠时代的我们》可视为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日记”,记录了新冠肺炎爆发初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对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做出了深刻思考。

2020年2月,新冠病毒开始在意大利肆虐,3月4日,意大利宣布全国停课。意大利著名作家保罗•乔尔达诺迅速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说:“我并不害怕生病。但我害怕病毒可能造成的改变。我害怕一切归零,但我更害怕这一切到头来只是枉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所以,就像弗洛伊德在醒来后写下自己的梦境一样,乔尔达诺也试图在新冠肺炎流行之时,记录下当下的感受。他从数学概念出发,讲述大流行病对人类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反思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反噬。整部作品短小精悍,立足高远,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时代标本。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Aspirin的评论
    这本书从作者动笔到中译本出版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书不足50页,一个小时左右基本可以读完,作者从数学的角度对疫情进行了一些思考,书名起的很大,《新冠时代的我们》,听起来可以写一本具有宏伟的大背景的偏纪实向的东西,而作者写的只是一些疫情居家时的所见所闻,像日记或者说是随笔之类的小短篇。有些可惜的是,如果不是急于出版的话,把时间线放长一些可能会有更大的价值,我相信关于这场疫情有更好的文学作品正在路上。
  • 匡匡的评论
    我以为是保罗.乔尔达诺手速够快,其实是从疫情初始,2020年2月29日,他就带着备忘的自觉,并以一个物理学博士的专业思考与技能,开始即时性书写了。这本书大约是疫期专栏文的一个辑录,内容既有科普,亦有哲思(后来不知为何停掉了?如果坚持写到如今,应该会更有分量)。对疫情的遗忘,需要复习和提醒。此刻,在我们行将遗忘之际,本书出版了。1.动物种类的加速灭绝,迫使在它们肠道里生存的细菌向别处转移。2.我们惯于把我们的节奏强加给自然,却不接受自然强加给我们的东西。3.我们的文明可以容忍一切,却不包括减缓。4.产能是一样我们...
  • Jesse X的评论
    动物种类的加速灭绝,迫使在它们肠道里生存的细菌向别处转移。
  • 荷尔德森的评论
    要拥有数日子的耐心和智慧。然后,不要遗忘。
  • 师父如花隔云端的评论
    很薄的一本书,这价格我也是醉了
  • twopersons的评论
    怎么读都不是一本书,最后才看到原文都是刊登在报纸上,这么一想,没有逻辑满篇的情绪就理解了。实在不应该出书,会糟蹋了作者的口碑。多么希望大家读的第一本他的书不是这本。
  • 梦魇马戏团的评论
    其实只是一本普通的日记。但论日记,它比某本更像个人;论作家,它比某本更像个作家。
  • 帕布莉卡的评论
    “它绝非新生事物,它过去发生过,今后也还会发生。”
  • 伲凹的评论
    “目前疫情引发的一些思考仍将有效。因为我们面对的并非偶然事件,也不是一种惩罚。它绝非新生事物:它过去发生过,今后也还会发生。” 简短,简单,简要介绍冠状病毒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像极了长篇命题作文,一次常规的记录,觉得都没有三联财新留下的刊物有意义,而且并无甚深刻的反思,大概是想让我们自己好好反思下世界是如何相互联系和全球化的吧……而当下的有一些操作显然是总结反思不到位啊
  • 赖怀普的评论
    几十页的小书。 有反思但思考并未深入,作者还挂念着他的生日聚会和科研会议。 读起来并没有所谓的真诚感,更像是慌张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