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孤独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文化

社会学 哲学

2024-6

上海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社会学大师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岁高龄之时,将死亡作为“文明进程”研究中一个论述相对不足的题目加以探讨,把死亡描述为被“文明”掩盖的对象。或者说,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进程”中尚未发展出应对之道的重要环节。死亡,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个艺术/技术问题——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死亡。作者从以上角度透视死亡,汇集成这部关于死亡的沉思录。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大风的评论
    最近读书好难专注。“或许,我们对人的关怀远远落后于我们对其器官的看护,这样说毫不为过。”
  • 苏野的评论
    从结构性、经验性、内部安定性和个体化的视角,粗线条比较发达社会相对早期社会在对死的信仰、经验、情感等方面的裂变,总体归于临终关怀。
  • 鸿渐的评论
    “向死而生”,“赠予死亡”,生存是对死亡的认识与推迟。 生者欠阿斯克勒皮俄斯的不是肉体与时间,而是灵魂。 开放性的“死”的模型,苏格拉底之死,古代晚期地下墓室中的聚会。 封闭性的“死”的模型,疫病导致的隔离,东亚传说中被流放的老人。 被动的孤独向主动的孤独的转化,现代心灵对观看死亡的拖延,无意义。 对死亡的抗拒,死亡的消退,本身就构成并加强“死”的症候。 对重复的当下的幻觉,处置生命的能力退化,但不得不处置。 巴洛克以来,人的虚张声势与无能为力,保罗的复活许诺的歪曲。 哀悼无法顺利进行,便转化为灾难性的忧郁,生命...
  • 金鱼池的风的评论
    死亡在社会中消失:这件事本身就在造就每个人的死亡恐惧。/ “肃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 临终困境,孤独,与社会的联系被切断。/ but他认为人们恐惧的是意义的未竟,临终的疼痛和对生者留下的影响,但我所害怕的仅仅是死亡的虚无本身。(欧洲发达国家中心 1980年代)202437
  • μονόστιχοι的评论
    非常失望,没有什么新颖的或者有深度的思想,基本只是泛泛而谈。其实看了十分之一就不太想继续看了,但是……买了不看完觉得亏了,而硬着头皮往下读的结果就是,现在看完了也还是觉得亏了,甚至还多浪费了俩小时……
  • tarsan的评论
    意义普遍被看作来自封闭个体的内在世界的信使。高度的个体化,对于强烈本能或情绪冲动的广泛而持续的压抑,以及对隔离的趋向。有收获。其实在于现代文明死亡的压抑。
  • Stardust的评论
    我们或许可以假设: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应做之事的人来说,死亡更容易面对;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一生庸庸碌碌随波逐流的人来说,死亡更难以面对;而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死亡本身毫无意义的人来说,死亡尤其难以面对——无论他们的生命是否充实。
  • 单瓣蔷薇的评论
    社会因为物质的丰富而显得更好更美了,人们就不愿意看见一点点伤口了,把残疾人和死亡,藏起来,逃避掉,关心概念多于关心人本身,难道不是背离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吗?关心美好,也要关心腐烂的伤口,关心消亡,拥有完整的生活。
  • 拜伦的评论
    一本小书,坦白说并不深奥。但讨论的毕竟是死亡这么一个话题,话题本身的重要性也提升了书的价值吧
  • Yiko的评论
    3.5坟墓是个美好而隐秘的地方,但没人会在那里拥抱。我们对于“死亡”怀有的“敬畏”与“恐惧”,都在让即将迈入死亡的人感受到距离感和被抛弃的孤独。我们对“死者”的避而不谈,让他们逐渐远离我们记忆,让他们逐渐被遗忘。当切断了感情的纽带,我们是否还能像我们说的那样,让临终者快乐的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