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中的法学家

[英] 威廉·特文宁

文化

2024-7

商务印书馆

目录

前言
致谢
缩略语
第1章 法理学:个人观点
第2章 童年与求学(1934—1952年)
第3章 牛津及之后(1952—1957年)
第4章 芝加哥大学(一)(1957—1958年)
第5章 喀土穆(1958—1961年)
第6章 达累斯萨拉姆(1961—1965年)
第7章 重逢卢埃林:美国间奏曲(芝加哥1963—1964年,耶鲁1965年,费城1971年)
第8章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1966—1972年)
第9章 规范法理学
第10章 立场、提问与“像法律人那样思考”
第11章 社会规则与法律规则
第12章 华威(1972—1982年)
第13章 法理学、语境中的法律、现实主义和教义
第14章 重新思考证据
第15章 边沁的学院(1983—1999年)
第16章 对比鲜明的四重关系(边沁、德沃金、麦考密克与安德森)
第17章 法学教育
第18章 全球化和法律
第19章 一般法理学
第20章“退(而不)休”
正文注释
插图及其注释
索引
威廉·特文宁教授生平年表
“把自己作为方法”:如何阅读《语境中的法学家》(赵英男)
译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杰出法学家威廉•特文宁以切身经历为线索,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这既是一部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的学术回忆录,讲述了特文宁教授的思想与著述在非洲、北美洲以及欧洲的语境中长达六十余年的发展;又是一部严肃而权威的法学理论专著,探讨了法律的概念、法律教义、法律推理、语境中的法律、法律与发展、法律现实主义、法律多元主义、法学教育、重新思考证据、法律与全球化等有关法理学、比较法以及部门法的理论与实践议题。特文宁教授在提出自己原创性观点时,勾勒了自己有关法学这个激动人心的学科的独到立场:这门学科在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可谓无所不在,是理论与实践、概念与价值、事实与规则之间独具启发的结合。本书的论述既针对所有法学学者,也面向其他非专业人士,它展现出法学这门在“二战”后岁月中历经变迁、扩展以及多样化的学科的重要性与魅力,并展望了它的未来发展与潜力。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法妹儿的评论
    一部以个人学术自传为形式的法理学当代发展史,捍卫了法理学是法学(而非哲学或社会科学)的法理学。全书语言幽默深沉,文风娓娓道来,名人八卦与往事秘闻充足,学理探讨与研究前沿厚重。作者视野宽广,由点及面探讨了法理学、比较法、证据法与法学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诸多趣闻轶事不仅令人感叹学术世界之复杂与精彩,也让人体会到教学工作之不易。法律植根于语境,法学家亦复如是。法理学家更是如此。
  • 七部半的评论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法律人自己的《一代宗师》
  • 无名的评论
    看了有80%了,既是回忆录又是个人传记,既然是回忆录肯定有时代的印记和个人或群体的故事。通过此书可以了解非洲、英国、美国等当时的法学教育情况,法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作者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思想的转变等等。当然,也可以读到一些八卦、学到一些行话。
  • 上杉夏湘的评论
    一本有学科建设意义的译著。重点看了和牛津法理学家相关的内容,但篇幅不多,拉兹和菲尼斯几乎没有正面出现。谈德沃金的部分虽然情绪浓度极高,但无论爆料还是见识,都平平无奇。相比哈特和拉兹,德沃金其实没那么多牛津病。译者注加起来应该超过万字,非常体贴读者的学术化翻译。
  • Blade King的评论
    选看了半幅以上的内容,既是个人经历的传记,亦是个人学术思想历程的阐释,所以两类读者都可以在其中有所收获。译者翻译上乘,还有保姆式的大量注释,帮助读者迅速掌握背景的知识。
  • TenthMuse的评论
    作者的经历很丰富,读书时能够跟随作者的视角去阅览那段历史。但是,书中所涉颇繁,阅读时还是需要一定背景和基础,不然有时候会像本人一样摸不着头脑。另,作者注释是不是作为脚注更便于阅读,省的来回翻页。
  • Mia的评论
    给翻译水平和译者注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