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郁达夫

文学

郁达夫 经典 好书,值得一读 我想读这本书 散文随笔

2016-4

云南人民出版社

目录
目录 故都的秋 饮食男女在福州 日本的文化生活 北平的四季 上海的茶楼 钓台的春昼 小春天气 江南的冬景 苏州烟雨记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归航 海上通信 还乡记 打听诗人的消息 零余者 一个人在途上 怀鲁迅 志摩在回忆里 给沫若 送仿吾的行 北国的微音 扬州旧梦寄语堂 与悲鸿的再遇 刘海粟教授 敬悼许地山先生 回忆鲁迅 编者后记 后记 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与鲁迅、郭沫若、林语堂等相交莫逆。 郁达夫年少时家境贫寒。十四岁时与徐志摩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不久便转学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自此开始了他不断转学求学的学生时代;十八岁时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两年后便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二十一岁时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直到二十五岁他才找到为之贡献一生的事业,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等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归国后辗转于北京大学等各大高校授课,先后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为抗日救国奔走一生,直至四十九岁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 ……
【展开】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近百年前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这北国之秋沉迷辗转。本书以这篇声名远播的文章为根基,收录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怀鲁迅》《志摩在回忆里》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散文名篇,同时精选了《归航》《饮食男女在福州》《日本的文化生活》《回忆鲁迅》等之前少见的作品编辑成书,共26篇。 作为一代人小学时听过的民国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就像你身边那位热心的学长、真诚的同事,看似大大咧咧,实际上却是敏感忧郁。每篇散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电影一般,呈现了郁达夫自身从文学青年到真诚中年的一生……郁达夫的散文没有刻意的感时伤怀,也不渲染人生苦难,而是专注展现自身的细腻变化,文风真实,正是因为真实而潇洒,所以尽显可信。所有文学青年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一百年前的郁达夫早就以自身写尽,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故都的秋》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3年夏季来京的沈从文曾写信给郁达夫等作家寻求帮助。几位收到信的作家里,小说家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这回应,是亲自看望了沈从文,为他买了一顿饭,送下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有一篇表达无限激愤的文章。 《饮食男女在福州》 1936年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初次来到福州的郁达夫,在这向来被认为开化较迟之地,感受到了一股蓬勃的新气象。 《回忆鲁迅》 1936年鲁迅病逝,两年后,客居南洋的郁达夫纪录下与鲁迅交往的点点滴滴,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鲁迅,身为一个朋友的鲁迅。 【编辑推荐】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时隔八年踏上故土,这位民国浪子百般情绪,千种思念尽付寄托在了短短两千文的《故都的秋》中,震惊文坛,一时洛阳纸贵。 25岁的时候,他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28岁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授课,著作《茑萝集》大受热捧。 49岁的时候,为抗日救国奔走一生的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至今未解的生死之谜,袅袅无踪。 短短一生留下作品无数,知交故友无不为之扼腕。他的作品,是《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故都的秋》《怀鲁迅》这样的盖世雄文;他的朋友,是鲁迅、郭沫若、林语堂、沈从文这样的风流人杰。 他的散文里,尽是人生——即将返回故国却贪恋妓家的年轻大学生,应邀赴任却为当地饮食男女不能自已的风流才子,挚友离世悲痛欲绝的至交好友……这些都是他,开创“自叙传”这一文体的民国真正的文学青年郁达夫。 本书精选郁达夫26篇散文,完整涵盖其所有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并特别整理了每篇文章的出处背景附于结尾处。力求立体展现这位“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民国浪子郁达夫,让读者获得更高级的文字审美和更多的阅读享受。 【名人推荐】 (创造社中)最无创造嘴脸的人。 ——鲁迅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胡愈之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刘海粟 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郭沫若 (郁达夫)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沈从文 我觉得,在中国现代作家里,郁达夫是最具个性的,也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五十年之后,依然有人去读,那他起码是个不错的作家。一个作家的作品,八十年前为人所热读,八十年后依旧被热读,——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 ——贾平凹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采女孩的小蘑菇1990的评论
    故都的秋、想北平,家乡总是亲切的,家总是给你无尽的温暖,在这里,会觉得温馨、舒适、安全。不管你走过多少地方,回到太原还是倍感亲切!
  • expect-less的评论
    看郁达夫的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饮食男女在福州等等,总能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恨不得穿越时空去见证一下当时是否真的如此。时局不堪,怕也不能完全影响一个人内心的安宁吧。
  • 改名字的小茉莉的评论
    在旅游网站上看北京景点,看到了潭柘寺,非常的种草。以前好像在高中语文课本里面看到过这个名字,似乎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我现在回想,语文课本除了有些过的爱国教育以外,真的还挺好的,好些文章有一种丢了课本以后再也找不回的闲情逸致或者家国情怀在里面。而现在,再读这种书,却找不到这感觉了
  • 周雪好喜欢的评论
    看到教师证试讲语文的试讲题目勾起一丢丢回忆 其实也就是早读在臭水沟旁边的教学楼里坐着背什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之类的句子以及侯哥用录音机给我们放朗读版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时候我真的特别想睡觉那种感觉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得上美好
  • 未麻的BLUE的评论
    他家楼下围墙上是一片爬山虎的海洋,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曾学过的关于它的课文,脑海里全是郁达夫故都的秋,却又不是答案,回忆着就来了困意[睡]
  • 我是想吃糖醋里脊火锅烧烤的小叶的评论
    真的就是北京情怀 故都的秋 我与地坛 想起来那首歌:走遍了南北西东 也跨遍了许多名城 静静地想一想 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真心觉得北京是全世界...
  • 爷们抵拢倒拐的评论
    我的节目《【散文诵读】《故都的秋(节选)》》,来自FM1388215 青菜读书,快来听听(下载@荔枝FM 可离线收听) 故都的秋(节选)郁达...
  • 披个外套任风吹_的评论
    [樱花] 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来,总要先想起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在慢慢地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得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 ------郁达夫《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 孔艺己的评论
    (那时候最爱郁达夫)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 祁垛瑾桦的评论
    “特喜欢郁达夫的这篇文章” 我正在听《郁达夫:《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的秋》(分享自@喜马拉雅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