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牟宗三

文学

牟宗三 哲学 中国哲学 新儒家

1997-12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目录
出版前言 序 第一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阻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二讲 中国哲学底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其重点在“自然” 第三讲 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罗素传统以及康德传统:从莱布尼兹、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兹思想之下委与上提 第四讲 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超越的实在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识范围内一切实在论的思想,由超越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于智思界者的思想 第五讲 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超越意义的二无论不能成立 第六讲 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超越的观念论开智思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极或积极 第七讲 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方哲学则反是 第八讲 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所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经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以客观化 第九讲 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 第十讲 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 第十一讲 范畴之发现:知性之逻辑的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 第十二讲 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超越的推证 第十三讲 “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 第十四讲 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辨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 附录 分判与会通――读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罗义俊
【展开】
内容简介
同《中国哲学的特质》相对立地,本书侧重的是西方哲学。哲学爱好者或有志于哲学研究而尚徘徊门外的,都可以把这部书看作是一座津梁。分判是哲学的手段,会通是哲学的目的。牟宗三深刻地指出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同中国哲学会通的可能。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柱下一书生的评论
    西方哲学的精华集中在三大传统:一个是柏拉图传统(古典 “通孔”),一个是莱布尼兹(德国 理性主义)—罗素(英国 经验主义)的传统,再一个是康德的传统(批判消化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此三大传统可以穷尽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不能离开此三个骨干。(《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P25)
  • 柱下一书生的评论
    中国人以前几千年学问的精华就集中在性理(按:儒)、玄理(按:道)、空理(按:佛),加上事理与情理。事理、情理要有一个学问来支持才行,否则不一定好,会变成社会上所谓的老奸巨滑或圆滑头这一类的。......一有学问表现出来,人的生活才有轨道,才能处事应世。(《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P23)
  • 柱下一书生的评论
    牟氏演讲,以时为序:《中国哲学的特质》(大众普及版:以表彰儒家为主?)、《中国哲学十九讲》(专业研究版:实为门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融汇中西版:康德之与儒道佛?)!
  • 爱读书爱mm的评论
    不知道入门级该是怎么样的,不过牟宗三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国哲学十九讲>是讲课稿...不过好像是给研究生的
  • 刘墨2012的评论
    牟宗三文集-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55折,当当价:¥13.80 网页链接 (分享自 @当当网)
  • 紫轩轩的微博的评论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说到,“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
  • 刘家宏的评论
    这就是当代所谓知名作家说的话。真是无知者无畏,说出这种话来找喷,@慕容雪村 还是乐在其中的。昨天看牟宗三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国历史在以前最差的是唐末五代,那时代的知识分子廉耻丧尽,社会国家最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第16页)
  • 諸夏2010的评论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人生的奮鬥過程在生命以外一定要重視理性。當生命強度開始衰敗,有理性則生命可以再延續下去,理性能使生命有體而不至於潰爛。
  • 刘墨2012的评论
    牟宗三文集-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55折,当当价:¥13.80 http://t.cn/aK9NMB (分享自 @当当网)
  • 山民浪宁夏的评论
    在网上买的《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和《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今天中午同时到货了,稍微翻了一下,牟宗三的这个最有难度,他是熊十力的在香港的三大弟子之一,他跟老师一样同属于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老师曾有狂语“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他也算是少有的几个“狂儒”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