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

(宋)郭熙

文学

艺术 绘画 林泉高致 中国 山水 画论 美学 古典文学

2010-9

中华书局

目录
郭氏《林泉高致集》原序 山水训 画意 画诀 画题 画格拾遗 画记 许光凝序 附录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泉高致集》 附录二 山水诀 山水赋 山水诀 画龙辑议 附录三 《宣和画谱·郭熙传》
【展开】
内容简介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因此他对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文人画家。 在绘画理论史上,郭熙最早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境界的创造,又与表现山川“意态”的美不能分离,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等说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态”美,同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关。他和同时代的苏轼,都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相通点。郭熙还强调画家不应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饱游饫看”,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后加以熔铸创造,这和西方绘画中强调实景写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画的艺术美的过程中创立了“三远”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在理论上阐明了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三种不同的空间处理和由此产生的意境美、章法美。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半乡客的评论
    半乡客 曾先国 国画... 古意新境 笔墨人生文 | 半乡客从“胸中丘壑有层林,密织繁枝罗鸟音”的林泉高致,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山间怡然,曾先国的山水画有引人入胜的感染力量。观其山水,常感山势迎面而来,层峦耸翠,有着北方山水的风骨,同时又富蕴南方山水的曲水流转之韵、蔚然
  • 方铭1942的评论
    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转载]小确幸1—— “林泉高致”延续海派山水画》[转载]小确幸1——...
  • 少华的钢蹦儿的评论
    看朱军微博有感 “大家早上好!郭熙(宋)「林泉高致集」云: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今悟:真人生之心性,四段不同;少年义气而立向,青年锐气而立志,中年和气而立身,老年静气而立世!” 好文 喜欢朱军 南无阿弥陀佛[祈祷][祈祷][祈祷]
  • 达闻艺术-印象收藏的评论
    中国艺术大师黄宾虹,“拟龚半千笔意”。《林泉高致》所载郭熙有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该作山石坚实,烟云飘渺,树木静谧,涧水灵动,即所谓虚实相生,动静相映,苍苍茫茫,气象万千,使观者感受到生生不息、蓬勃变幻的活力。
  • 小原流清源--双清花道的评论
    小原流的自然写景盛花插花构图宗旨来自中国北宋时期郭熙的画论《林泉高致》中山水绘画的“三远法”。我们常常需要想象自己或徒步行旅于山林间细察云树之空间变幻,或觅得山中草木虫石之趣。6月19日的展览,可以让观者在现场印证小原流自然写景盛花对山水风光在花器中的曼妙变化 杭州
  • 随心意是隋昕屹的评论
    下午拍了王美丽~奥森林泉高致的水是只有周六日才有么 心疼昨天专门找我拍水边的妹子(最近迷上了这个自动美颜的软件[doge][doge])@王挽诗
  • 太极鹤-6的评论
    读画看字,这个细节更能体会到郭思林泉高致所写的,大概十年前带上这本书,在福建的溪山里,火车快不起来,翻完这本书,至今印象深刻,应该有空再细读。
  • 多肉钵植的评论
    做梦梦见了郭熙的林泉高致 求美术史带给我的心里阴影面积[拜拜]
  • 余閑堂的评论
    #回忆如茶# 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 读《林泉高致》,先贤智慧
  • 画家任重的评论
    「鋪舒為宏圖而無餘,消縮為小景而不少。」晨起偶憶郭河陽《林泉高致》,因背擬《早春》筆意戲為此箑。學古之家,代不乏人,而出藍者無幾。宋、元以來,宗旨授受不過數人而己。畫法莫備於宋,至元人搜抉其義蘊,洗發其精神。要仿元筆,須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則元筆之趣一分不出。山水不學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