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1
第一章“重复虚构”的秘密
——《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17
一开头、题辞以及“我就是那个叫做……”/18
二老人、“我”的经验与困难的虚构/23
三“我干了……”,疾病与爱欲/29
四神祗、枪与时间/34
五不可能的虚构/39
第二章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
——论《褐色鸟群》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叙述/41
一《褐色鸟群》中的“真相”/43
二真相与小说的叙述本质/48
三死亡、记忆与可变异的重复/56
四格非小说的真相/62
第三章弃绝与不可能的经验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分析/68
一在细雨中呼喊:弃绝的经验/69
二挑战伦理底线:父亲与家的弃绝/77
二关于弃绝的文学谱系/83
四克尔凯郭尔的弃绝与小说的不可能经验/88
第四章欲望、暴力与颓废
——苏童《罂粟之家》中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98
一乡土中国的最后书写:生殖与历史颓败/99
二现代性历史的强有力穿透:革命与暴力/104
三父与子:阶级与血缘的错位/109
四颓废美学与历史的风格化隐喻/114
第五章吃与棋:知青记忆与反文化叙事
——《棋王》的唯物论意义/121
一“吃”与“下棋”的非文化特性/123
二知青记忆与文化“寻根”的替换/130
三平淡化的叙事与戏剧性效果/134
四“寻根”魅力与歧义/139
第六章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
——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146
一小说中的文化空间:大上海与小弄堂/148
二文化认同与“欲望”书写/153
三另一个文化情境中的认同危机/158
四王安忆的叙事谱系,超越自我的可能性/164
第七章“没落”美学的古典性与现代面向
——《游园惊梦》表征的一种美学意识/169
一《游园惊梦》表征的“没落”意识/170
二蓝田玉与没落女性的群体形象/174
三现代主义的陷落与没落的还魂/177
四没落美学在现代的陷落/183
第八章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
——《永远有多远》隐含的女性另类谱系/188
一“远”的叙述学:“仁义”还是他者化的视点?/189
二“本己之己”与女性的共同体/194
三女性的她者谱系:生命本原的神话/196
四文学史的回望:现代浪漫主义的幽灵?/204
五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敞开面向/209
第九章消极自由的退路:性、区隔与荒诞
——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分析/214
一病态的性文化与反压抑的叙事/215
二逃脱与消极自由的可能/218
三空间的区隔与向死的爱欲/226
四自由、荒诞与虚无,这奇怪的三人转/232
第十章“动刀”的暴力美学
——现代性美学的一种文学谱系/236
一“动刀”在当代小说叙事中的决定作用/237
二“动刀”与激进现代性的暴力叙事/240
三暖昧的正义:暴力的美学化/245
四“动刀”的花招:暴力美学的解脱?/250
五另一种刀法或针的妙用:西方的文学经验/255
第十一章“文学己死”与越界之写
——《我的千岁寒》表征的当下意义/261
一“文学已死”的歧义/261
二千岁之死:王朔预示的写作绝境/263
三绝境中的文学:向死而生与越界之写/266
四绝境、向死而生的哲学阐释/271
第十二章穿过本土,越过“废都”
——贾平凹创作的历史语义学/276
一穿过本土文化的“性情”/276
二《废都》的文化想象与批判性情境/281
三从《废都》到《秦腔》:阉割的必要/286
四越过废都之后:历史与美学的终结/289
五结语或题外的话:《古炉》的落地成形/293
第十三章“喊丧”、幸存与去一历史化
——《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叙事新面向/295
一引言:当代乡土叙事的“喊丧”声调/295
二幸存的孤独:对友爱或家庭伦理的解构/297
三去一历史化:乡土中国的另类现代经验/301
四他者的伦理:个体醒觉意识或另类现代性/303
五无法叙述的叙述:汉语小说的另类可能性/306
六结语:“喊丧”或者“去乡愁”/308
第十四章“在地性”与越界
——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310
一在地的寻根:对潮流的介入与超越/311
二越界的世界观:暴力与正义博弈的视角/316
三解放性修辞:汉语言的自由与越界/324
第十五章“逃离”与文本敞开的浪漫主义
——当代小说的隐秘超越路径/330
一逃离:西方文学的一个内在经验/331
二逃离:哲学的与文化根基的解释/332
三逃离: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新故事/336
四逃离:文本修辞暗示的路径/339
五逃离:晚郁时期的超脱与自由/343
索引/347
后记/351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每一部小说其实都是一扇门,打开来,看到的是读者自己内心的风景。当代著名学者陈晓明积十数年之功,对名篇名作一一详细解读,绘出了当代文学的天际线。《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是《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特殊之处。另外,小说艺术、思想特质、历史语境共同揉造成的文学经验,成为作者打开读者阅读兴趣、想象力的关节点。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婷芳日记的评论《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山水宜人V的评论色即这空,空就这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法即非法,诸相非相,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關之記的评论高中的时候就是被庄子带沟里去了,现在看老子果然世界观太强大,跟孔子完全不是一个套路的。还是道家比较吸引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顺便说一句,读书兴趣最重要。
-
我的微博zzzz的评论运动第二天[爱你][爱你][爱你][爱你][爱你] #一张照片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喜喜王大树的评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看了半天,我也只能理解到要想体会大道无形,必须回归本真。从无的状态生出有的能力。所谓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
-
瑞士任的评论1972 年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帛書《老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无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 這裡无,不是無。 瑞士·日内瓦
-
孔艺己的评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所谓有,亦无所谓无。只言片语,俗浅鄙陋,虚极缄口,通达静笃。
-
哲夫的评论其二 翠紫休争,牡丹鼠尾能偕老?蕙兰成草,造化玄机浩。众妙之门,丑俊皆瑰宝。非常道,盛荣枯槁,悉在娘怀抱。——博文片段来自哲夫:哲夫:都在娘怀抱 哲夫:都在娘怀抱
-
2012年第一次雪的评论帛书《老子》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研究证实《道德经》修改700多处,使《老子》350多句话有160多重大改变,改变了原著主题内容思想体系
-
fanfan不完美的小孩的评论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习惯在外部世界寻找一切问题的答案,好像它一定会在某时某地,毋需验证地存在。但众妙之门,却偏偏在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