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威尼斯

[德] 托马斯·曼

小说

托马斯.曼 德国 小说 死于威尼斯 德国文学 外国文学 托马斯·曼 文学

2010-5

北京燕山出版社

目录
译序 幻象 堕落 追求幸福的意志 失望 死 矮个子先生弗里德曼 小丑 托比阿斯·敏德尼克尔 衣柜 自食其果 小路易丝 通往墓地的路 上帝的宝剑 特里斯坦
【展开】
内容简介
《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是作家当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这个艺术家悲剧也更具有象征意义。已经攀上荣誉顶峰的新古典主义大师阿申巴赫在功成名就后,对成就产生怀疑和不满,感到自己的创作走入了死胡同,文思枯竭。他的威尼斯之行正是他告别理性主义,转向古希腊审美精神,寻找感官和道德之间平衡的开端。然而追求精神美或形体美的唯美主义并没能解救艺术家走出陷入的困境。过分沉迷于酒神精神同样导致另一种危机。燃烧的激情一度使他文思如泉涌,写出细腻温柔,字里行间闪烁着爱情光辉的优美文字,而同时也刺激他固有的本能和欲望,使他陷入情感倒错、丧失道德和尊严的境地,不能逃脱悲剧的结局。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chokeibin的评论
    备忘:《霍乱时期的爱情》《魔山》《死于威尼斯》
  • Levy不是Envy的评论
    今天接连刷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死于威尼斯》,二者都是“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典范[心][心][心]
  • SmilingAllure的评论
    死于威尼斯: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人们,在观察和感受方面没有像合群的人们那样清晰敏锐,但比他们却更为深刻。前者的思路较为迟钝,但却神采飞扬,而且不无忧伤之 ...(发自@微博桌面 微博桌面首页)
  • 6木6头6人的评论
    《死于威尼斯》,语言优美的散文式意识流小说。日渐衰老丑陋的肉体和节制自闭的灵魂偶然被青春自由冰冷的"美"唤醒。被压抑的激情变的更压抑更自卑,"美"则变得更具有侵略性和吸引力。但"美"亦很脆弱,凡人无力阻止它被玷污。
  • 吴虹飞的评论
    “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它对人们所陷入的深渊寄予同情——但它本身就是深渊。因此我们毅然决然地扬弃它,今后我们就一心致力于美吧。美意味着纯朴、伟大、严谨、超脱及秀丽的外形。” ——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
  • _西城以西的评论
    死于威尼斯已缓存好,找时间看√
  • 周丹同志法律人的评论
    【“同”史上的今天】著名作家Thomas Mann(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出生于德国。他于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日记表明他长期为自己的双性恋而挣扎。他著有同性恋主题小说《死于威尼斯》。他1905年结婚,育有6个子女,其中两个儿子和女儿Erika Mann是同性恋。他1955年8月12日去世,终年80岁。
  • all毛en_喵叽的评论
    完美的侍者读完,感觉整篇只是从两封美国来的信开始的平淡的叙事,却娓娓道来三十年细腻的情感,就是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代入布达佩斯大饭店= =……下一本死于威尼斯。
  • 落网的评论
    #艺文频道# 有时,他的痴狂和激情会那么奇怪地烟消云散。他满腔热情地关怀着他,同时却感到某种狂妄的满足。——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 路西法的移动城堡的评论
    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这也许是迄今最富于情意、最令人发噱的一种想法,七情六欲的一切狡诈诡谲之处以及它们最秘密的乐趣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