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

葉啟政

文学

社会学 社会理论

2005-3

群學

目录
自序 第 1章 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巴貝塔-- 統計社會學思考迷思的兩個基石 一、前言 二、中央趨勢與離散度的概念內涵 三、統計思想表現啟蒙理性 四、常態分配曲線的論述塑造 五、Quetelet的均值人概念的歷史意涵 六、個人為本之自由與民主信念以及「均值人/離散人」概念 七、Durkheim對平均類型/集體類型的摺疊 八、從平均類型與集體類型過渡到理念類型 九、大眾社會型態的彰揚與統計概念的運用--代結語 2 西方社會學理論思考中的一些迷思 一、前言 二、「驚奇/迸生」作為理解文明起源的認知基礎 三、神聖崇拜與神才魅力--驚奇與例行化的體現 四、人民與大眾二概念的社會學意涵 五、社會結構與個體意志的兩元對峙 六、「施為」概念的內涵與其不足之處 七、身軀、實作與其另外之處 八、走出普羅米修斯之迷思的陰影--代結語 3 「個體化」社會的理論意涵 一、前言 二、以「外控存有」為基架的人觀 三、勞動、生產與表現 四、階序結構與個人主義之間的搓揉摩盪 五、「反身現代性」的時代意義--個體化之結構模式的塑造 六、另類的認識策略--回歸人文性的可能性 七、從人本位出發之論述構作的嘗試--代結語 附錄 台灣社會學的知識--權力遊戲參考書目索引
【展开】
内容简介
當我借用Vico以「驚奇」勾勒人類學起源來做為闡述西方社會學思維的基本模式時,我企圖指出的毋寧是,社會學家所關心而採取的事實上是一個相反的思維方向──他們強調的是Weber所說的「例行化」。 ──葉啟政打從一開始,西方社會學家關心的重點,就在於把眾人身上的經驗予以無差異化,以拉出常態的概念,使社會結構、整體性與秩序等概念有充分證成的條件。 然而,漸漸走向以「個體化」做為結構原則的人類社會,與一向強調集體性共識之規範(或價值)做為社會秩序基礎的論調,在邏輯上弔詭地相互扞格著, 人類的文明,已到了必須重新覓尋路徑,來思考人類問題的時候了。《觀念巴貝塔》 誠如 Heidegger 所言,現代科技是人類的天命﹙ destiny ﹚,不論好壞與否,我們都無法擺脫與它的密切關係。而現代社會中,科技至上的意識型態更主導了文化與消費,改變人類的互動模式,形成了新的統制現象。但藉著對應外在環境制約的思想與認知,人類也掌握了 科技的可能性, 使社會結構朝「個體化」的方向發展, 人類得以自我參與、形塑整個世界,如此所展現的才是真正的天命,並非逆來順受的宿命。本書 作者即透過對當代社會的觀察,以明顯或隱晦的手法,搓揉「個體化」的核心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現象,點出了現代人所應共同思考的問題。《現代人的天命》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